辽河油区西部凹陷西斜坡薄层稠油带的评价与应用水平井开发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前言 | 第12-21页 |
·论文的来源及目的意义 | 第12-13页 |
·论文来源 | 第12页 |
·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关于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及沉积微相研究的进展 | 第13-14页 |
·关于薄层稠油的分布规律研究进展 | 第14页 |
·关于水平井的应用 | 第14-16页 |
·论文的研究目标及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涉及的难点及关键性问题 | 第16页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论文的工作量 | 第17-19页 |
·论文取得的进展及认识 | 第19-21页 |
2 地质背景分析 | 第21-27页 |
·工区的位置及范围 | 第21页 |
·油气勘探开发概况 | 第21-22页 |
·地层特征 | 第22-24页 |
·盆地演化历史背景 | 第24-25页 |
·烃源岩条件 | 第25-27页 |
3 高精度层序格架及沉积特征研究 | 第27-62页 |
·层序及体系域分析 | 第27-28页 |
·高精度层序单元及其构成特征 | 第28-34页 |
·沙一二段不同级别层序界面特征 | 第28-30页 |
·沙河街组一、二段的地层划分对比 | 第30-34页 |
·沉积特征研究 | 第34-55页 |
·沉积相标志 | 第35-41页 |
·沉积模式与沉积微相的划分 | 第41-42页 |
·不同微相的沉积特征 | 第42-44页 |
·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特征 | 第44-55页 |
·储层砂体展布特征 | 第55-59页 |
·兴隆台油层储层分布特征 | 第55-57页 |
·于楼油层储层分布特征 | 第57-59页 |
·高精度层序格架与沉积特征研究小结 | 第59-62页 |
4 构造特征及圈闭分类研究 | 第62-82页 |
·构造特征研究 | 第64-74页 |
·断裂系统分析 | 第64-70页 |
·全区的构造特征 | 第70-73页 |
·构造分区 | 第73-74页 |
·圈闭封盖条件研究 | 第74-78页 |
·泥质岩类封隔层 | 第74-77页 |
·地层不整合遮挡 | 第77-78页 |
·圈闭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 | 第78-80页 |
·圈闭的类型 | 第78-80页 |
·已确定的圈闭(油气藏)的类型及分布 | 第80页 |
·构造特征及圈闭研究小结 | 第80-82页 |
5 稠油分布规律与油藏类型 | 第82-106页 |
·稠油分布规律 | 第82-92页 |
·油层的标准 | 第82-85页 |
·油层的分布特征 | 第85-92页 |
·油气聚集规律和运聚模式 | 第92-94页 |
·欢东地区油气聚集模式 | 第93-94页 |
·齐家地区油气聚集模式 | 第94页 |
·薄层稠油分布的主控因素分析 | 第94-102页 |
·构造对稠油分布的控制 | 第94-95页 |
·沉积对油层分布的控制 | 第95-96页 |
·断层对油气分布的控制 | 第96-97页 |
·封堵条件对不整合油藏特征的控制 | 第97-98页 |
·油品受差异聚集规律和稠油稠化因素的控制 | 第98-102页 |
·西斜坡的薄层稠油的储量规模 | 第102-106页 |
6 水平井开发薄层稠油油藏工程研究 | 第106-126页 |
·应用水平井开发油藏工程研究 | 第106-110页 |
·欢169 井区地质及开发概况 | 第106页 |
·水平井开发可行性分析 | 第106-110页 |
·油藏工程设计 | 第110-124页 |
·数值模拟研究 | 第110-112页 |
·水平段长度优选 | 第112-114页 |
·排距确定 | 第114-116页 |
·水平井距油层顶部距离优选 | 第116页 |
·注采参数优化 | 第116-123页 |
·开发部署结果 | 第123-124页 |
·西斜坡薄层稠油油藏部署水平井的潜力分析 | 第124-126页 |
·锦612 井区的部署潜力分析 | 第124-125页 |
·齐108 井区的部署潜力分析 | 第125-126页 |
7 主要结论及认识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