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2页 |
背景回顾 | 第12-22页 |
一.SEC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 第12-15页 |
1 SEC介导白细胞的黏附迁移 | 第12-13页 |
2 SEC是活性氧的主要来源 | 第13-14页 |
3 SEC释放内皮源性血管活性因子的变化 | 第14-15页 |
二.ICAM-1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期间的表达及作用机制 | 第15-17页 |
1 ICAM-1的结构与受体 | 第15-16页 |
2 ICAM-1的表达及表达调控 | 第16页 |
3 ICAM-1的表达的时相性 | 第16页 |
4 ICAM-1介导的PMN聚集引起的损伤 | 第16-17页 |
·呼吸爆发 | 第16页 |
·Kuffer细胞激活 | 第16-17页 |
·蛋白酶释放 | 第17页 |
·直接嵌塞 | 第17页 |
·HIRI时PMN作用的调控 | 第17页 |
三.防治HIRI的干预措施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 预处理 | 第17-18页 |
2 黏附分子拮抗剂的应用 | 第18页 |
3 基因治疗 | 第18-19页 |
四.潘生丁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19-22页 |
1 抑制红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对腺苷的摄取和代谢 | 第19页 |
2 抗氧化作用、减少氧自由基生成 | 第19-20页 |
3 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及扩血管作用 | 第20-21页 |
4 抑制SEC与中性粒细胞相互作用 | 第21-2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1.实验动物与分组 | 第22页 |
2.动物模型制备与标本采集 | 第22页 |
3.项目观察 | 第22-23页 |
·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测定 | 第22-23页 |
·肝细胞匀浆丙二醛(MDA)测定 | 第23页 |
·超微病理学检查 | 第23页 |
·免疫组织化学 | 第23页 |
4.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3-24页 |
·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5.常用溶液配制 | 第24页 |
6.统计学处理 | 第24-25页 |
结果 | 第25-31页 |
讨论 | 第31-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0-41页 |
附录 | 第41-42页 |
缩略词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