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1 绪论 | 第15-28页 |
·研究目的 | 第15-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6页 |
·矿井突水研究历史 | 第17-18页 |
·矿井突水机理的理论研究 | 第18-22页 |
·底板岩体中的渗流理论 | 第22-23页 |
·底板突水的模拟研究 | 第23-24页 |
·现场观测与突水资料统计 | 第24页 |
·底板突水的预测预报研究 | 第24-25页 |
·底板突水的防治技术研究 | 第25-26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6-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2 矿井水文地质环境 | 第28-39页 |
·矿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28-30页 |
·交通位置与井田范围 | 第28-29页 |
·生产现状 | 第29页 |
·自然地理 | 第29-30页 |
·井田地质概况 | 第30-34页 |
·煤层 | 第30-31页 |
·地层 | 第31-33页 |
·构造 | 第33-34页 |
·煤层底板水文地质条件 | 第34-38页 |
·含、隔水层 | 第34-37页 |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 第37页 |
·小浪底水库蓄水至+275m 后对奥灰水补给与排泄的影响 | 第37-38页 |
·水文地质边界条件 | 第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3 煤层底板突水机理研究 | 第39-55页 |
·底板突水类型的划分 | 第39-41页 |
·突水类型划分方案综述 | 第39-40页 |
·本文采用的分类方案 | 第40-41页 |
·底板突水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4页 |
·水源 | 第41-42页 |
·底板岩层岩性及其组合特征 | 第42-43页 |
·地质构造 | 第43页 |
·工作面开采空间及开采方法 | 第43-44页 |
·地应力 | 第44页 |
·底板岩体采动破坏深度计算 | 第44-47页 |
·完整底板突水极限压力计算 | 第47-48页 |
·遇断层时底板突水极限压力计算 | 第48-49页 |
·底板岩体采动破坏深度测试 | 第49-54页 |
·测试目的 | 第49-50页 |
·测试方案 | 第50-54页 |
·工程量 | 第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4 煤层底板突水的流固耦合分析 | 第55-68页 |
·流固耦合的研究现状 | 第55-56页 |
·FLAC 软件介绍 | 第56-57页 |
·FLAC 中渗流分析方法简介 | 第57-59页 |
·渗流运动方程 | 第58页 |
·渗流场的连续性方程 | 第58-59页 |
·饱和-非饱和渗流分析 | 第59页 |
·数值模拟分析 | 第59-67页 |
·计算模型 | 第59-60页 |
·计算方案 | 第60-61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1-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5 煤层底板突水预测 | 第68-78页 |
·底板突水危险性预测 | 第68-72页 |
·突水系数法 | 第68-70页 |
·理论计算法 | 第70-72页 |
·“下三带”法 | 第72页 |
·底板突水量预测 | 第72-77页 |
·BP 神经网络简介 | 第73-75页 |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底板突水量预测模型 | 第75-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6 煤层底板突水防治 | 第78-95页 |
·防止奥灰水开采突水的基本途径 | 第78页 |
·注浆站建设的目的和要求 | 第78-82页 |
·地面注浆站建设的目的 | 第78-80页 |
·注浆站建设的基本要求 | 第80-82页 |
·注浆站系统设计 | 第82-91页 |
·注浆材料选择 | 第82页 |
·注浆站位置的确定 | 第82-84页 |
·注浆站系统 | 第84-87页 |
·注浆站土建工程 | 第87-91页 |
·工作面底板加固和改造方案 | 第91-94页 |
·试验地点 | 第91-92页 |
·12181 工作面注浆方案设计 | 第92-94页 |
·小结 | 第94-95页 |
7 结论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作者简历 | 第101-10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