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有害信息及治理路径试探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现实动机——手机有害信息引发系列问题 | 第12-13页 |
| ·学术动机——对手机有害信息研究的不充分且片面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文献分析法 | 第13-14页 |
| ·图表法 | 第14页 |
| ·比较分析法 | 第14页 |
| ·概念分析法 | 第14页 |
|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 ·手机短信的负而影响及监管 | 第15-16页 |
| ·3G时代的手机有害信息传播问题 | 第16页 |
| ·垃圾短信的治理——法学角度 | 第16-18页 |
| 第2章 手机媒介与手机有害信息 | 第18-30页 |
| ·一种新兴传播媒介——手机 | 第18-19页 |
| ·传播中的隐忧——手机有害信息 | 第19-23页 |
| ·手机有害信息的界定 | 第19-20页 |
| ·手机有害信息的现状 | 第20-21页 |
| ·手机有害信息的典型案例 | 第21-23页 |
| ·手机有害信息的传播学特征分析 | 第23-27页 |
| ·传播内容 | 第23-24页 |
| ·传播方式 | 第24-26页 |
| ·传播心理 | 第26-27页 |
| ·手机有害信息的危害 | 第27-30页 |
| ·扰乱社会秩序 | 第27页 |
| ·损失经济利益 | 第27-28页 |
| ·淡化法律、道德观念 | 第28页 |
| ·诱发青少年心理和行为异化 | 第28-30页 |
| 第3章 手机有害信息传播和蔓延的原因 | 第30-38页 |
| ·手机有害信息传播及蔓延的归因分析 | 第30-32页 |
| ·技术方而 | 第30-31页 |
| ·利益方面 | 第31页 |
| ·制度方面 | 第31-32页 |
| ·手机有害信息传播治理中的困境 | 第32-38页 |
| ·有规难循 | 第32-33页 |
| ·监控困难 | 第33-34页 |
| ·行业自律缺失 | 第34-35页 |
| ·“把关人”的缺位与失职 | 第35-36页 |
| ·其它困难 | 第36-38页 |
| 第4章 国内外手机有害信息治理措施举隅 | 第38-48页 |
| ·国外治理有害信息的经验 | 第38-41页 |
| ·保护个人信息 | 第38-39页 |
| ·规范商业信息发送 | 第39-40页 |
| ·启用手机实名制 | 第40页 |
| ·设立专门机构 | 第40页 |
| ·优先保护青少年 | 第40-41页 |
| ·我国手机有害信息治理的制度及措施 | 第41-48页 |
| ·我国制订的适用法律法规和政策 | 第41-43页 |
| ·成立专门的社会监督机构 | 第43-44页 |
| ·手机实名制的提出及实施 | 第44页 |
| ·当前治理手机有害信息存在的不足 | 第44-48页 |
| 第5章 治理手机有害信息的对策与建议 | 第48-56页 |
| ·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和长效机制 | 第48-50页 |
| ·建立企业问责制 | 第50-53页 |
| ·问责制引入原因 | 第50-51页 |
| ·企业问责制的目标定位 | 第51-52页 |
| ·问责制的具体措施 | 第52-53页 |
| ·完善信息传受双方的伦理建构 | 第53-55页 |
| ·电信增值企业的内容创新 | 第55-56页 |
| 结语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