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标的淡化--以美国法为中心的比较研究
| 内容提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绪论 | 第7-11页 |
| 一、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页 |
| 三、基本概念解释 | 第8-9页 |
| 四、论文各部分主要内容 | 第9-11页 |
| 第一章 商标淡化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11-25页 |
| 第一节 淡化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 第二节 反淡化法的产生与发展 | 第12-24页 |
| 一、商标权保护范围的演进 | 第12-14页 |
| 二、反淡化法在美国的发展 | 第14-21页 |
| (一) 判例的发展 | 第14-19页 |
| (二) 立法的发展 | 第19-21页 |
| 三、反淡化法在欧洲的发展 | 第21-23页 |
| 四、反淡化法在其他法域的现状 | 第23-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反淡化法的理论背景 | 第25-33页 |
| 第一节 反对和支持商标保护的主要争论 | 第25-30页 |
| 一、哈佛学派 | 第25-27页 |
| 二、芝加哥学派 | 第27-30页 |
| 第二节 淡化理论的正当性 | 第30-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反淡化法的保护对象 | 第33-49页 |
| 第一节 保护对象的范围 | 第33-36页 |
| 一、反淡化法是否适用于非常规类型的商标 | 第33页 |
| 二、未注册驰名商标能否享受反淡化保护 | 第33-34页 |
| 三、反淡化保护应否延及到商标之外的其他商业标志 | 第34-36页 |
| 第二节 驰名商标及其认定 | 第36-39页 |
| 第三节 商标的驰名程度 | 第39-44页 |
| 一、反淡化保护要求更高的驰名度 | 第39-40页 |
| 二、商标驰名的地域范围 | 第40-41页 |
| 三、商标驰名的公众范围 | 第41-44页 |
| 第四节 商标的显著性程度和近似的判断 | 第44-47页 |
| 一、商标的显著性程度 | 第44-47页 |
| 二、商标近似的判断标准 | 第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商标淡化行为 | 第49-74页 |
| 第一节 淡化行为发生的领域 | 第49-51页 |
| 第二节 淡化行为的类型 | 第51-54页 |
| 一、弱化 | 第51页 |
| 二、退化 | 第51-53页 |
| 三、关于丑化 | 第53-54页 |
| 第三节 淡化行为的构成 | 第54-69页 |
| 一、主观方面 | 第54-57页 |
| 二、客观行为 | 第57-65页 |
| 三、损害后果 | 第65-69页 |
| (一) 损害的内容 | 第65-66页 |
| (二) 实际损害还是损害的可能 | 第66-69页 |
| 第四节 淡化的例外 | 第69-72页 |
| 一、比较广告 | 第69-70页 |
| 二、滑稽模仿 | 第70-71页 |
| 三、有正当理由的使用 | 第71-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 第五章 商标淡化的救济 | 第74-81页 |
| 第一节 禁令救济 | 第74-78页 |
| 一、临时禁令 | 第74-77页 |
| 二、停止侵害判决 | 第77-78页 |
| 第二节 损害赔偿 | 第78-80页 |
| 一、主观故意 | 第79-80页 |
| 二、实际经济损失 | 第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六章 中国的反淡化立法 | 第81-88页 |
| 第一节 中国在商标淡化领域的立法和司法现状 | 第81-82页 |
| 第二节 立法思路 | 第82-86页 |
| 一、立法体例 | 第82-83页 |
| 二、与现行《商标法》第13 条的关系 | 第83-84页 |
| 三、受保护商标的驰名范围 | 第84-85页 |
| 四、淡化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 | 第85-86页 |
| 第三节 建议条文 | 第86-88页 |
| 结语 | 第88-90页 |
| 一、全文总结 | 第88-89页 |
| 二、研究展望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 致谢 | 第95-96页 |
| 详细摘要 | 第96-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