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1-2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理论意义 | 第12页 |
2、实践应用价值 | 第12-13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1、研究方法 | 第13页 |
2、研究的创新 | 第13-14页 |
(四)研究总体思路图 | 第14页 |
(五)实践模式 | 第14-17页 |
1、内容量化维度 | 第14-16页 |
2、话语文本维度 | 第16-17页 |
(六)文献综述 | 第17-22页 |
1、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2、国外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七)相关概念阐述 | 第22-25页 |
1、“扶老人” | 第22页 |
2、话语意义 | 第22-23页 |
3、话语认知 | 第23页 |
4、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 第23-25页 |
一、内容量化维度下的“扶老人”事件新闻报道话语分析 | 第25-42页 |
(一)“扶老人”事件概述 | 第25页 |
(二)基本框架设计 | 第25-28页 |
1、建立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总体 | 第25-26页 |
2、样本确定及数据收集 | 第26页 |
3、选择分析单位 | 第26-27页 |
4、建构分析类目和编码表 | 第27-28页 |
(三)“扶老人”事件新闻展现形式分析 | 第28-37页 |
1、报道量和报地道区分布 | 第28-31页 |
2、转载来源及媒介来源分析 | 第31-32页 |
3、主题分布情况分析 | 第32-33页 |
4、报道体裁与插图情况统计 | 第33-35页 |
5、消息来源分析 | 第35-36页 |
6、新闻性质分析 | 第36-37页 |
(四)新闻报道中呈现的“扶老人”事件特征分析 | 第37-39页 |
1、摔倒者及扶人者性别统计 | 第37-38页 |
2、摔倒地点统计 | 第38-39页 |
3、摔倒者是否被扶起及事后态度分析 | 第39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39-42页 |
1、媒体报道导向性显着 | 第40页 |
2、新闻真实度待质疑 | 第40-42页 |
二、话语文本维度下的“扶老人”事件新闻报道分析 | 第42-54页 |
(一)宏观结构分析 | 第42-49页 |
1、标题主题结构分析 | 第42-46页 |
2、内容主题结构分析 | 第46-49页 |
(二)微观结构分析 | 第49-51页 |
1、局部语义一致性分析 | 第49-50页 |
2、措辞和隐含意义分析 | 第50-51页 |
(三)语境分析 | 第51-52页 |
1、风格分析 | 第51页 |
2、修辞分析 | 第51-52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1、主题结构特征显著 | 第52页 |
2、报道“失调”性显露 | 第52-54页 |
三、个案研究:南京彭宇案 | 第54-68页 |
(一)案件回顾 | 第54页 |
(二)内容量化维度分析 | 第54-61页 |
1、样本选择及数据收集 | 第54-56页 |
2、新闻展现形式分析 | 第56-61页 |
(三)话语文本维度分析 | 第61-66页 |
1、宏观结构分析 | 第61-64页 |
2、微观结构分析 | 第64-65页 |
3、语境分析 | 第65-66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四、从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看“扶老人”事件新闻报道失范问题 | 第68-78页 |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 第68-71页 |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概念及内涵 | 第68-70页 |
2、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的哲学基础 | 第70-71页 |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阈下“扶老人”事件新闻报道问题探源 | 第71-74页 |
1、网络新闻报道失实 | 第71-73页 |
2、媒介专业素养缺乏 | 第73页 |
3、消极舆论导向 | 第73-74页 |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指导下的媒体报道策略 | 第74-78页 |
1、坚持客观事实报道仍为重中之重 | 第74-75页 |
2、切实提高网络时代媒介素养 | 第75页 |
3、尊重规律,加强正面报道与与舆论引导的科学统一 | 第75-78页 |
附录 1:“扶老人”事件内容分析编码表 | 第78-79页 |
附录 2:“扶老人”事件内容分析编码说明 | 第79-82页 |
结语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