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引言 | 第13页 |
·研究背景及现状 | 第13-15页 |
·单频PPP研究背景及现状 | 第14页 |
·GPS研究电离层背景及现状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GPS单频精密单点定位基础 | 第17-37页 |
·单频PPP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 | 第17-21页 |
·单频PPP函数模型和随机模型 | 第17-18页 |
·单频PPP参数估计方法 | 第18-20页 |
·单频PPP的解算流程及关键技术 | 第20-21页 |
·单频数据预处理 | 第21-25页 |
·单频PPP主要误差源及改正措施 | 第25-32页 |
·与卫星有关的误差 | 第25-28页 |
·与信号传播有关的误差 | 第28-30页 |
·与接收机有关的误差 | 第30-32页 |
·精密单点定位数据处理策略与IGS产品的兼容性 | 第32页 |
·天线相位中心改正影响分析 | 第32-35页 |
·天线相位中心偏差对PPP定位精度的影响 | 第33页 |
·天线相位中心变化对PPP定位精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天线相位中心改正模式转变对PPP定位精度的影响 | 第34页 |
·天线相位中心改正模式转变对接收机钟差的影响 | 第34-35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电离层模型改正及其参数估计理论 | 第37-49页 |
·电离层模型改正方法 | 第37-41页 |
·预报模型 | 第37-38页 |
·广域差分实时模型 | 第38-39页 |
·后处理模型 | 第39-41页 |
·电离层参数估计方法 | 第41-44页 |
·电离层映射函数 | 第42-43页 |
·电离层延迟函数表达式 | 第43-44页 |
·电离层参数估计的PPP数学模型 | 第44页 |
·顾及电离层延迟参数估计的单频PPP定位精度分析 | 第44-48页 |
·电离层延迟的模型改正法与参数估计的分析比较 | 第44-46页 |
·电离层延迟采用不同参数的分析比较 | 第46-47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基于基准站改正信息的PPP模型 | 第49-71页 |
·基准站改正信息提取 | 第49-50页 |
·基于基准站改正信息的精密单点定位模型 | 第50-51页 |
·基于基准站改正的PPP解算模型与差分相对定位模型的关系 | 第51-53页 |
·不同组合改正的等价性证明 | 第53-55页 |
·基于基准站改正的PPP实现流程 | 第55-56页 |
·基于基准站改正的PPP解算模型拓展 | 第56页 |
·基于基准站改正的PPP算法的特点和优势 | 第56-57页 |
·基准站改正PPP定位精度分析 | 第57-69页 |
·单基准站改正单频PPP精度分析 | 第57-60页 |
·多基准站改正单频PPP精度分析 | 第60-64页 |
·基准站改正动态PPP精度分析 | 第64-66页 |
·基准站坐标精度对PPP精度影响 | 第66-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基于SEID模型的单频PPP双频解算模型 | 第71-85页 |
·历元差分电离层建模 | 第71-72页 |
·基于SEID模型的单频数据反演双频数据 | 第72-73页 |
·单频PPP双频解算模型 | 第73-74页 |
·历元差分PPP模型 | 第74-75页 |
·传统历元差分PPP模型 | 第74-75页 |
·基准站改正的历元差分PPP模型 | 第75页 |
·单频PPP双频解算定位精度分析 | 第75-83页 |
·单频PPP双频解算精度分析 | 第75-78页 |
·基于SEID模型和基准站改正的单频PPP精度分析 | 第78-81页 |
·基准站改正的历元差分PPP精度分析 | 第81-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六章 基于基准站改正的PPP模糊度固定 | 第85-95页 |
·非差PPP模糊度固定 | 第85-88页 |
·PPP整数解的模型与方法 | 第85-87页 |
·UFO特性分析 | 第87-88页 |
·基准站改正的PPP模糊度固定 | 第88-90页 |
·无电离层组合浮点解 | 第88-89页 |
·宽巷固定 | 第89页 |
·窄巷固定 | 第89页 |
·实现过程 | 第89-90页 |
·基于基准站改正模糊度固定PPP定位精度分析 | 第90-94页 |
·UFO改正或参数估计对模糊度固定影响 | 第90-91页 |
·基准站改正PPP模糊度固定精度分析 | 第91-94页 |
·本章小节 | 第94-95页 |
第七章 西安市区域电离层模型建立 | 第95-110页 |
·电离层建模基础理论 | 第95-100页 |
·电离层单层假设理论 | 第95页 |
·穿刺点位置计算 | 第95-96页 |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提取 | 第96-97页 |
·电离层建模误差分析 | 第97-99页 |
·提高伪距观测值精度的方法 | 第99-100页 |
·西安市区域电离层模型建立 | 第100-103页 |
·基于相位平滑伪距测定VTEC | 第101页 |
·建立区域VTEC模型 | 第101-102页 |
·附有限制条件的序贯平差模型 | 第102页 |
·西安市区域电离层延迟模型实现过程 | 第102-103页 |
·西安区域电离层建模分析 | 第103-108页 |
·西安区域电离层模型精度分析 | 第103-107页 |
·曲面拟合模型和三角级数模型的精度比较 | 第107-108页 |
·本章小节 | 第108-110页 |
第八章 电离层延迟变化规律及对定位的影响 | 第110-127页 |
·电离层一阶项、二阶项延迟提取 | 第110-111页 |
·基于SEID模型计算电离层二阶项延迟变化率 | 第111页 |
·电离层二阶项延迟模型建立 | 第111-112页 |
·电离层二阶项对定位的影响研究 | 第112-114页 |
·电离层二阶项对基线解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电离层延迟变化规律及对定位影响分析 | 第115-125页 |
·电离层延迟二阶项建模分析 | 第115-116页 |
·中国区域电离层变化规律分析及对定位的影响 | 第116-121页 |
·西安市近些年电离层半年、年变化规律分析及对定位的影响 | 第121-125页 |
·本章小节 | 第125-127页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7-129页 |
·总结 | 第127-128页 |
·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42-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