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湖泊生态需水研究--以厦门杏林湾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1页 |
| 表索引 | 第11-12页 |
| 图索引 | 第12-2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21-35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1-23页 |
| ·研究背景 | 第21-22页 |
|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 ·湖泊生态需水理论及其进展 | 第23-31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7-30页 |
|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方向 | 第30-31页 |
| ·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进展 | 第31-32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2-35页 |
|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 ·研究方法 | 第33页 |
| ·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 第2章 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湖泊生态需水理论探讨 | 第35-47页 |
| ·生态需水概念的初步界定 | 第35页 |
| ·湖泊生态需水的理论基础 | 第35-38页 |
| ·生态学 | 第36页 |
| ·水文学 | 第36-37页 |
| ·环境科学 | 第37页 |
| ·其他科学 | 第37-38页 |
| ·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第38-43页 |
| ·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选取 | 第38-39页 |
| ·EHI与TSI的关系 | 第39-40页 |
| ·生态系统弹性系数理论 | 第40-42页 |
| ·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的改进 | 第42-43页 |
| ·湖泊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需水关系探讨 | 第43-44页 |
| ·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需水确定的重要标准和依据 | 第43页 |
| ·生态需水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 | 第43-44页 |
| ·湖泊生态需水确定原则 | 第44-47页 |
| ·生态系统健康性原则 | 第44页 |
| ·平衡性原则 | 第44-45页 |
| ·兼容性原则 | 第45页 |
| ·阈值性原则 | 第45-46页 |
| ·水量与水质耦合原则 | 第46页 |
| ·可行性原则 | 第46-47页 |
| 第3章 厦门杏林湾环境现状 | 第47-61页 |
| ·杏林湾自然环境特征 | 第47-49页 |
| ·地形地貌 | 第47页 |
| ·水文特征 | 第47页 |
| ·气象概况 | 第47-49页 |
| ·环杏林湾地区社会经济特征 | 第49页 |
| ·社会发展状况 | 第49页 |
| ·经济发展状况 | 第49页 |
| ·杏林湾区域生态状况 | 第49-61页 |
| ·区域污染源 | 第49-50页 |
| ·水环境质量状况 | 第50-51页 |
| ·底质环境 | 第51-53页 |
| ·水生生态 | 第53-55页 |
| ·陆域植被生态 | 第55-59页 |
| ·鸟类资源 | 第59-61页 |
| 第4章 厦门杏林湾生态需水计算 | 第61-83页 |
| ·杏林湾区域发展规划概况 | 第61-63页 |
| ·杏林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主要环境问题识别 | 第63-65页 |
| ·杏林湾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现状特征 | 第63-64页 |
| ·主要环境问题 | 第64-65页 |
| ·杏林湾水量平衡计算 | 第65-67页 |
| ·杏林湾水文调解分析 | 第67-69页 |
| ·杏林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第69-74页 |
| ·生态系统健康与水深关系 | 第74-75页 |
| ·杏林湾生态需水计算 | 第75-81页 |
| ·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最低生态水位法 | 第75-77页 |
| ·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功能法 | 第77-81页 |
| ·小结 | 第81-83页 |
| 第5章 面向可持续利用的杏林湾及其流域综合管理 | 第83-111页 |
| ·湖泊水体特点 | 第83-84页 |
| ·国内外湖泊管理经验与模式 | 第84-86页 |
| ·杏林湾及其流域综合管理模式 | 第86-111页 |
| ·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86-87页 |
| ·管理机构 | 第87-88页 |
| ·政策法规 | 第88-91页 |
| ·公众参与 | 第91-93页 |
| ·技术支撑 | 第93-106页 |
| ·数据信息 | 第106-109页 |
| ·资金支持 | 第109-111页 |
| 第6章 论文总结 | 第111-115页 |
| ·结论 | 第111-113页 |
| ·创新点 | 第113页 |
|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第113-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22页 |
| 附录 | 第122-123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2页 |
| 硕士期间主要参与的课题、培训与社会实践 | 第122-123页 |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