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零团费现象分析与治理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1. 序言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研究方法及线路 | 第13-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研究线路 | 第13-15页 |
2. 零团费现象研究 | 第15-20页 |
·零团费定义 | 第15页 |
·零团费的具体表现形式 | 第15-17页 |
·零地接 | 第15-16页 |
·狭义零团费 | 第16-17页 |
·负团费 | 第17页 |
·桂林零团费的影响 | 第17-20页 |
·积极影响 | 第17页 |
·零团费的不良后果 | 第17-20页 |
·危害目的地形象 | 第17-18页 |
·对旅游者的影响 | 第18页 |
·对旅游业的发展 | 第18-20页 |
3. 桂林零团费形成与均衡分析 | 第20-44页 |
·桂林零团费演变过程 | 第20-21页 |
·桂林零团费具体表现 | 第21-24页 |
·桂林零团费的运作方式 | 第22-23页 |
·复杂而逆向的畸形回扣链 | 第22-23页 |
·复杂而逆向的畸形回扣链特征 | 第23-24页 |
·价格虚高 | 第23-24页 |
·桂林零团费形成深层次的根源:供需双方因素 | 第24-32页 |
·供给方因素 | 第25-30页 |
·旅游产品差异性不强 | 第25页 |
·旅游产品差异化不强的原因 | 第25-26页 |
·行业竞争激烈,旅行社之间的博弈 | 第26-28页 |
·行业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 | 第28-30页 |
·旅游产业链断层 | 第30页 |
·需求方 | 第30-31页 |
·桂林旅游市场的发展历程 | 第30-31页 |
·旅游者消费能力和消费心理不成熟 | 第31页 |
·供需之间: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 | 第31-32页 |
·桂林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具体表现 | 第32页 |
·主要原因:相关利益主体间均衡机制失衡 | 第32-44页 |
·旅行社团队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第32-35页 |
·构建旅游团队的利益相关者图谱 | 第32-33页 |
·旅游团队利益相关者的基本层次 | 第33-35页 |
·均衡机制失衡 | 第35-39页 |
·核心利益相关主体收益的失衡 | 第35-37页 |
·旅行社核心与蛰伏利益相关主体收益的失衡 | 第37-38页 |
·旅行社蛰伏利益相关者之间 | 第38-39页 |
·桂林旅行社利益相关者非均衡关系的负效应及缘由 | 第39-40页 |
·复杂而畸形的回扣链链屡禁不止 | 第39页 |
·旅游购物的隐性回扣成因分析 | 第39-40页 |
·均衡机制分析 | 第40-44页 |
·旅行社与导游的均衡分析 | 第40-42页 |
·导游与民间组织均衡 | 第42-44页 |
4. 桂林零团费治理措施 | 第44-55页 |
·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借鉴 | 第44-45页 |
·旅游法制建设的借鉴 | 第44页 |
·旅游购物法律制度的借鉴 | 第44页 |
·旅游收费明码标价的借鉴 | 第44页 |
·旅行社规模扩展增加竞争力 | 第44-45页 |
·旅游购物和强迫自费项目的明文禁止 | 第45页 |
·我国零团费治理的历程 | 第45-46页 |
·零团费治理主要措施的评述 | 第46-50页 |
·政府规制 | 第46页 |
·价格规制 | 第46-47页 |
·旅游佣金结算系统模式 | 第47-49页 |
·行业协会与旅游质检部门互动协作新模式 | 第49-50页 |
·零团费治理原则 | 第50-51页 |
·市场调控手段与政府规制手段结合 | 第50页 |
·制度建设与短期行动结合 | 第50页 |
·多方面治理与综合性治理结合 | 第50页 |
·加强社会监督体系 | 第50-51页 |
·桂林需加强零团费的治理的措施 | 第51-55页 |
·政府方面加强 | 第51-52页 |
·建立和完善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法律体系 | 第51页 |
·加强引导旅游者的消费行为 | 第51-52页 |
·建立健全旅游企业信用体系 | 第52页 |
·建立旅游市场信号传递机制 | 第52页 |
·行业自制 | 第52-53页 |
·加强旅游产品创新与推广 | 第52-53页 |
·品牌化经营 | 第53页 |
·赋予旅游行政部门执法实权 | 第53-54页 |
·发挥协会作用 | 第54-55页 |
·行业协会的组织 | 第54页 |
·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相互合作 | 第54页 |
·旅行行业组织的区域合作 | 第54页 |
·扩大行业协会的业务范围 | 第54-55页 |
5. 结语 | 第55-56页 |
·本文的不足 | 第55页 |
·进一步研究 | 第55-56页 |
注释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图表目录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