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混凝土拱桥模型的设计和损伤静动力分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发展 | 第10-11页 |
| ·钢管混凝土拱桥健康监测的意义 | 第11-12页 |
| ·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综述 | 第12-15页 |
| ·基于静态测量数据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 第12页 |
| ·基于振动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 第12-15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拱桥模型的设计 | 第16-30页 |
| ·试验原型 | 第16-17页 |
| ·模型试验的相关理论 | 第17-21页 |
| ·相似定理 | 第17-18页 |
| ·物理量的相似 | 第18-21页 |
| ·结构动力模型试验的相似常数和相似关系 | 第21页 |
| ·模型尺寸 | 第21-23页 |
| ·ANSYS静力分析及模型设计 | 第23-25页 |
| ·控制截面的影响线 | 第25-27页 |
| ·吊杆初始张拉力的计算 | 第27-30页 |
| 第三章 桥梁结构动特性分析 | 第30-42页 |
| ·ANSYS相关单元简介 | 第30-32页 |
| ·空间梁单元 | 第30-31页 |
| ·Shell63单元简介 | 第31页 |
| ·Link单元简介 | 第31-32页 |
| ·光华桥三维有限元建模及动力特性分析 | 第32-38页 |
| ·光华桥概况 | 第32-33页 |
| ·钢管混凝土拱桥有限元模型简化分析 | 第33-34页 |
| ·光华桥有限元模型 | 第34-36页 |
| ·光华桥动力特性分析 | 第36-37页 |
| ·振型及其序列的变化 | 第37-38页 |
| ·模型桥动力特性分析 | 第38-42页 |
| ·模型桥有限元模型 | 第38-39页 |
| ·模型桥动力特性分析 | 第39-40页 |
| ·光华桥和模型桥的振型比较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拱桥模型静、动力损伤分析 | 第42-61页 |
| ·吊杆损伤现状 | 第42-44页 |
| ·静力损伤分析 | 第44-50页 |
| ·不同位置、不同损伤程度的单根吊杆损伤 | 第44-47页 |
| ·两根吊杆同时损伤 | 第47-49页 |
| ·三根吊杆同时损伤 | 第49-50页 |
| ·动力损伤分析 | 第50-59页 |
| ·损伤对固有频率的影响 | 第51-56页 |
| ·损伤对振型的影响 | 第56-57页 |
| ·损伤对纵梁模态曲率差的影响 | 第57-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 第五章 模型桥试验 | 第61-73页 |
| ·试验目的 | 第61页 |
| ·吊杆轴力的张拉 | 第61页 |
| ·静载试验 | 第61-66页 |
| ·测试工况及试验荷载 | 第62页 |
| ·测点布置 | 第62-63页 |
|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63-66页 |
| ·动载试验 | 第66-69页 |
| ·行车试验 | 第66页 |
| ·动应变测点布置 | 第66页 |
| ·动应变测试结果 | 第66-69页 |
| ·动力试验 | 第69-73页 |
|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70-7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 ·结论 | 第73页 |
| ·本文的局限性与展望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