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言 | 第9-12页 |
1、论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2、论题的现今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3、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一、社会公正:和谐社会构建的价值目标 | 第12-19页 |
1、和谐社会的界定 | 第12-16页 |
·和谐社会的定义 | 第12-14页 |
·和谐社会的特征 | 第14-15页 |
·和谐社会的判断标准 | 第15-16页 |
2、和谐社会与社会公正 | 第16-19页 |
·社会公正:和谐社会追求的目标 | 第16-17页 |
·消除两极过度分化,保护弱势群体是社会公正的必然要求 | 第17-19页 |
二、我国弱势群体现状及其相关保护 | 第19-29页 |
1、弱势群体的概念和特征 | 第19-22页 |
·弱势群体的界定 | 第19-20页 |
·弱势群体的特征 | 第20-22页 |
2、我国弱势群体的构成与成因 | 第22-25页 |
·弱势群体的分类与构成 | 第22-24页 |
·社会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 | 第24-25页 |
3、我国弱势群体的法律保障和社会支持政策 | 第25-29页 |
·现行法律援助制度和社会支持政策及其重要价值 | 第25-27页 |
·现行法律援助制度和社会支持政策的伦理欠缺 | 第27-29页 |
三、构建对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体系 | 第29-43页 |
1、对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及其作用 | 第29-32页 |
·伦理关怀的涵义 | 第29-30页 |
·对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的特点 | 第30-31页 |
·对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的作用 | 第31-32页 |
2、对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社会内容 | 第32-38页 |
·以马克思公正理论为指导,树立公平正义的执政理念 | 第32-34页 |
·借鉴罗尔斯正义理论,保障弱势群体基本权利 | 第34-36页 |
·消除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排斥,倡导人格平等 | 第36-37页 |
·弘扬传统美德,营造扶助弱势群体的社会环境 | 第37-38页 |
3、实现对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措施及其保障 | 第38-43页 |
·增强弱势群体参与竞争的能力,实现机会平等 | 第38-39页 |
·完善社会分配制度,实现公正分配 | 第39-40页 |
·履行政府职能,扩大为弱势群体服务渠道 | 第40-41页 |
·强化媒体舆论监督,培养全民社会与认同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