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 东洞庭湖生态服务功能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2 生态服务功能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3 生态服务功能的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4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估算方法 | 第13-16页 |
| 第二章 东洞庭湖自然地理概况 | 第16-19页 |
| 1 动物资源 | 第16-17页 |
| 2 植物资源 | 第17页 |
| 3 土地资源 | 第17页 |
| 4 水资源 | 第17页 |
| 5 气候资源 | 第17-19页 |
| 第三章 生态服务功能和稳定性的内涵及分析方法 | 第19-23页 |
| 1 生态服务功能的内涵及分析方法 | 第19页 |
| 2 稳定性的内涵及分析方法 | 第19-23页 |
| ·基于内涵的稳定性分析 | 第20页 |
| ·恒定性 | 第20页 |
| ·持久性 | 第20页 |
| ·惯性 | 第20页 |
| ·弹性 | 第20页 |
| ·抗性 | 第20页 |
| ·变异性 | 第20页 |
| ·变幅 | 第20页 |
| ·基于外延的稳定性特征 | 第20-21页 |
| ·局部稳定性 | 第20-21页 |
| ·全局稳定 | 第21页 |
| ·结构稳定性 | 第21页 |
| ·循环稳定性 | 第21页 |
| ·轨道稳定性 | 第21页 |
| ·相对稳定性 | 第21页 |
| ·绝对稳定性 | 第21页 |
| ·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 第21-23页 |
| 第四章 资源功能的稳定性分析 | 第23-33页 |
| 1 粮食生产的价值和稳定性分析 | 第23-25页 |
| ·粮食生产总量的稳定性分析 | 第23-24页 |
| ·粮食生产总面积稳定性分析 | 第24页 |
| ·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稳定性分析 | 第24-25页 |
| 2 渔业生产的价值和稳定性分析 | 第25-28页 |
| ·渔类资源总量的稳定性分析 | 第25-26页 |
| ·渔类资源捕捞量稳定性分析 | 第26-27页 |
| ·渔类资源养殖量稳定性分析 | 第27-28页 |
| 3 芦苇生产的价值和稳定性分析 | 第28-30页 |
| ·芦苇生产总量的稳定性分析 | 第28-29页 |
| ·芦苇生产面积稳定性分析 | 第29-30页 |
| 4 水源供给的价值和稳定性分析 | 第30-33页 |
| ·水源供给的稳定性分析 | 第30-33页 |
| 第五章 生态环境功能的稳定性分析 | 第33-40页 |
| 1 调节大气组分的价值和稳定性分析 | 第33-34页 |
| ·调节大气组分稳定性分析 | 第33-34页 |
| ·芦苇生产面积稳定性分析 | 第34页 |
| 2 涵养水源,缓洪滞沥的价值和稳定性分析 | 第34-36页 |
| ·涵养水源,缓洪滞沥的稳定性分析 | 第35-36页 |
| 3 滞留沉积物、净化水质的价值和稳定性分析 | 第36-38页 |
| ·滞留沉积物、净化水质稳定性分析 | 第37-38页 |
| 4 生物栖息地的价值和稳定性析 | 第38-40页 |
| ·生物栖息地稳定性分析 | 第38-40页 |
| 第六章 人文功能的稳定性分析 | 第40-45页 |
| 1 教育科研的价值和稳定性分析 | 第40-41页 |
| ·教育科研的稳定性分析 | 第40-41页 |
| 2 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的价值和稳定性分析 | 第41-45页 |
| ·生态旅游、休闲娱乐价值的稳定性分析 | 第41-42页 |
| ·旅游总人数稳定性分析 | 第42-43页 |
| ·旅游人均消费量稳定性分析 | 第43-45页 |
| 第七章 东洞庭湖生态服务功能稳定性的现状与维持稳定性的措施 | 第45-50页 |
| 1 主要成就 | 第45-46页 |
| ·完成了洞庭湖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的规划编制工作 | 第45页 |
| ·加快了退田还湖、湿地恢复工程的进程 | 第45页 |
| ·进一步加大了污染治理力度 | 第45-46页 |
|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 第46页 |
| 2 维持东洞庭湖生态服务功能稳定性存在的问题 | 第46-47页 |
| ·部门之间各自为政 | 第46页 |
| ·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尚待加强 | 第46页 |
| ·湖区环境污染问题仍较突出 | 第46页 |
| ·对洲滩的开发利用缺少科学规划 | 第46-47页 |
| ·血吸虫疫情有加重的趋势 | 第47页 |
| 3 维持东洞庭湖生态服务功能稳定性的对策与建议 | 第47-50页 |
| ·维持东洞庭湖生态服务功能的稳定性必须强化洞庭湖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建立统一管理机构 | 第47页 |
| ·维持东洞庭湖生态服务功能的稳定性必须建立保护区系统,建立自然保护区 | 第47-48页 |
| ·维持东洞庭湖生态服务功能的稳定性必须重视移民建镇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城镇污染综合治理 | 第48页 |
| ·维持东洞庭湖生态服务功能的稳定性必须要调整湖区工业企业结构,控制工业污染 | 第48页 |
| ·维持东洞庭湖生态服务功能的稳定性必须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控制农村面源污染 | 第48-49页 |
| ·维持东洞庭湖生态服务功能的稳定性必须合理利用湖洲湿地 | 第49页 |
| ·维持东洞庭湖生态服务功能的稳定性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依法管理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东洞庭湖流域图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