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打样概述 | 第11-13页 |
| ·打样原理及方法 | 第11-12页 |
| ·色彩管理 | 第12-13页 |
| ·屏幕软打样 | 第13-15页 |
| ·屏幕软打样的原理 | 第13-14页 |
| ·屏幕软打样的流程形态 | 第14页 |
| ·屏幕软打样的技术要求 | 第14-15页 |
| ·常见的屏幕软打样系统 | 第15页 |
| ·数码打样 | 第15-17页 |
| ·数码打样的工作原理 | 第15-16页 |
| ·数码打样的工作过程及技术要求 | 第16页 |
| ·常见的数码打样系统 | 第16页 |
| ·数码打样的影响因素和质量控制 | 第16-17页 |
| ·色貌模型 | 第17-18页 |
| ·常用的色貌模型 | 第17-18页 |
| ·CIECAM02 色貌模型 | 第18页 |
| ·打样过程中色彩匹配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 第18-2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课题选择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3页 |
| ·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20-21页 |
|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 第2章 纸张数码打样和屏幕软打样色彩匹配实验 | 第23-35页 |
| ·实验 | 第23-28页 |
| ·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23-24页 |
| ·实验方法 | 第24-2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3章 打样过程中色貌模型的应用与验证 | 第35-47页 |
| ·色貌模型设计实验 | 第36-38页 |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6页 |
| ·实验方法 | 第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 ·小结 | 第38页 |
| ·色貌分析实验 | 第38-45页 |
|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38页 |
| ·研究方法 | 第3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5页 |
| ·色貌模型对两种打样颜色明度和视明度的分析 | 第38-39页 |
| ·色貌模型对两种打样颜色彩度和视彩度的分析 | 第39-40页 |
| ·色貌模型对两种打样颜色色相和色相角的分析 | 第40-41页 |
| ·色貌模型对两种打样颜色饱和度的分析 | 第41-42页 |
| ·色品坐标 | 第42-43页 |
| ·偏离度分析 | 第43-44页 |
| ·RMS 匹配误差分析 | 第44-45页 |
| ·小结 | 第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第4章 打样材料性能对色貌匹配的影响 | 第47-65页 |
| ·数码打样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61页 |
| ·实验 | 第47页 |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7页 |
| ·实验方法 | 第4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7-60页 |
| ·纸张表面特性测量结果 | 第47-48页 |
| ·纸张表面特性对打样样张饱和度的影响 | 第48-51页 |
| ·纸张表面特性对打样样张阶调和可复制密度范围的影响 | 第51-52页 |
| ·纸张表面特性对打样样张网点的影响 | 第52-55页 |
| ·纸张表面特性对打样样张油墨固着状态和油墨颜色的影响 | 第55-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 ·屏幕软打样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1-64页 |
| ·实验 | 第61页 |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61页 |
| ·实验方法 | 第6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1-63页 |
| ·显示器的校正对软打样的影响 | 第61页 |
| ·ICC 的制作对软打样的影响 | 第61-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65-67页 |
| ·色貌模型及色貌属性的运用 | 第65页 |
| ·偏离度分析、RMS 误差分析匹配程度算法的运用 | 第65页 |
| ·数码打样过程中纸张性质对打样质量的影响 | 第65-66页 |
| ·屏幕软打样过程中参数变化对软打样结果的影响 | 第66-67页 |
| 第6章 展望 | 第67-69页 |
| ·创新之处 | 第67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67页 |
|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第67页 |
| ·展望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致谢 | 第73-75页 |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题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