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绪论 | 第10-13页 |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二、国内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理论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县域经济研究的基本理论 | 第13-18页 |
| ·县域经济的概念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县域经济的概念 | 第13页 |
| ·县域经济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13页 |
| ·县域经济的特点 | 第13-15页 |
| ·农村性 | 第13-14页 |
| ·地域性 | 第14页 |
| ·层次性 | 第14-15页 |
| ·综合性 | 第15页 |
| ·不平衡性 | 第15页 |
| ·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 ·平衡发展理论 | 第15-16页 |
| ·不平衡发展理论 | 第16页 |
| ·增长极理论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 第18-24页 |
| ·吉林省县域经济总体状况 | 第18-19页 |
| ·吉林省县域经济状况的比较分析 | 第19-24页 |
| ·与全国百强县比较分析研究 | 第19-23页 |
| ·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 第23页 |
| ·省内各县域之间横向比较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 第24-27页 |
|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 ·整体水平偏低 | 第24页 |
| ·产业结构不合理 | 第24-25页 |
| ·管理制度落后陈旧 | 第25页 |
| ·自主性增长能力差 | 第25页 |
| ·融资困难,基础设施滞后 | 第25页 |
|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25-27页 |
| ·政策和体制因素的制约 | 第25-26页 |
| ·人才瓶颈的制约 | 第26页 |
| ·客观因素的制约 | 第26-27页 |
| 第四章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与选择 | 第27-33页 |
|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 第27-28页 |
| ·模式的内涵 | 第27页 |
|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内容 | 第27-28页 |
|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 第28-30页 |
| ·农业主导型 | 第28页 |
| ·发展企业型 | 第28-29页 |
| ·高科技企业带动型 | 第29页 |
| ·大企业带动型 | 第29-30页 |
| ·经济联合型 | 第30页 |
|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 第30-33页 |
| ·农业主导型的模式选择 | 第31页 |
| ·发展企业型的模式选择 | 第31页 |
| ·企业带动型的模式选择 | 第31页 |
| ·经济联合型的模式选择 | 第31-33页 |
| 第五章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 第33-44页 |
| ·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原则 | 第33页 |
| ·可持续性原则 | 第33页 |
| ·生态安全原则 | 第33页 |
| ·城乡统筹原则 | 第33页 |
|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 第33-44页 |
| ·树立市场经济新观念 | 第33-34页 |
|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 第34-37页 |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第37-38页 |
| ·培育完善市场体系 | 第38-39页 |
| ·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 | 第39页 |
|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 第39-40页 |
| ·积极培育县域特色经济 | 第40-41页 |
| ·转变县级政府职能 | 第41-44页 |
| 结论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