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态演变过程的经济学分析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7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城市形态快速变化 | 第9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基础资料收集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城市形态国外综述 | 第11-13页 |
·城市形态国内综述 | 第13-14页 |
·论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论文基本思路 | 第14-15页 |
·拟采取研究方法 | 第15页 |
·论文创新点和难点 | 第15-17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5页 |
·论文难点 | 第15页 |
·论文内容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城市形态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城市形态理论 | 第17-22页 |
·城市形态概念和内涵 | 第17-18页 |
·城市形态三阶段 | 第18-22页 |
·城市相互作用理论 | 第22-25页 |
·城市相互作用分类 | 第22页 |
·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 | 第22-23页 |
·相互作用模式 | 第23-25页 |
第3章 城市形态影响因素 | 第25-37页 |
·城市形态演变的内在因素 | 第25-29页 |
·经济因素 | 第25-27页 |
·技术因素 | 第27页 |
·交通因素 | 第27-29页 |
·城市形态演变的外在因素 | 第29-37页 |
·地形因素 | 第29-32页 |
·政策因素 | 第32-33页 |
·规划管理因素 | 第33-34页 |
·行政边界因素 | 第34-37页 |
第4章 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 第37-46页 |
·城市形态演变模型参数 | 第37-39页 |
·假设 | 第37页 |
·模型参数 | 第37-39页 |
·城市形态演变模型 | 第39-46页 |
·城市内部作用模型 | 第39-42页 |
·外部城市作用模型 | 第42-44页 |
·城市形态演变模型 | 第44-46页 |
第5章 城市形态经济学分析 | 第46-58页 |
·城市地租 | 第46-48页 |
·地租理论 | 第46页 |
·城市地租理论 | 第46-47页 |
·本文对城市设定及其地租 | 第47-48页 |
·城市土地供求关系 | 第48-51页 |
·城市土地价格 | 第48页 |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 第48-50页 |
·土地的供求平衡 | 第50-51页 |
·土地利用与城市形态 | 第51-58页 |
·几个设定 | 第51-52页 |
·同心圆模式 | 第52-53页 |
·星型模式 | 第53-54页 |
·城市相互作用形态 | 第54-58页 |
第六章 苏锡常城市形态演变 | 第58-65页 |
·研究区历史发展概况 | 第58-59页 |
·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 第59-64页 |
·1970年 | 第59-60页 |
·1984年 | 第60-61页 |
·1998年 | 第61-62页 |
·2005年 | 第62-63页 |
·展望 | 第63-64页 |
·一点说明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后记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