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岩石学论文--岩石分类论文--岩浆岩(火成岩)论文--侵入岩、深成岩论文

南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五龙岩体岩浆混合作用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前言第8-17页
   ·花岗质岩石中的包体及岩浆混合作用第8-12页
     ·暗色微粒包体的特征第8-10页
     ·关于暗色微粒包体与岩浆混合的主要问题第10-12页
   ·秦岭造山带印支期花岗岩类的研究现状第12-14页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4-15页
   ·论文工作量第15-17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7-21页
   ·秦岭区域地质构造概况第17-18页
   ·南秦岭构造带第18-19页
   ·五龙地区的地质概况第19-21页
第三章 岩相学及岩石化学特征第21-34页
   ·岩相学特征第21-28页
     ·寄主花岗岩第21-23页
     ·暗色包体第23-28页
   ·岩石化学特征第28-34页
     ·寄主花岗岩类第28-31页
     ·暗色包体第31页
     ·二者的关系第31-34页
第四章 矿物化学特征第34-47页
   ·斜长石第34-38页
     ·寄主岩中正常的斜长石第34-35页
     ·寄主岩斑晶中的斜长石包裹体第35-36页
     ·暗色包体中的斜长石第36-38页
   ·角闪石第38-42页
   ·黑云母第42-47页
     ·寄主岩中的黑云母第42-44页
     ·暗色包体中黑云母第44-47页
第五章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第47-55页
   ·寄主花岗岩第47-52页
     ·寄主岩微量元素特征第47-48页
     ·寄主岩稀土元素特征第48-52页
   ·暗色微粒包体第52-55页
     ·暗色包体的微量元素特征第52页
     ·暗色包体的稀土元素特征第52-55页
第六章 年代学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第55-58页
第七章 岩石成因及动力学背景的讨论第58-70页
     ·暗色微粒包体岩浆混合成因的讨论第58-60页
     ·岩浆混合成因的岩相学证据第58页
     ·岩浆混合的矿物化学证据第58-59页
     ·岩浆混合的地球化学证据第59-60页
     ·岩浆混合的过程第60页
   ·寄主岩岩浆源区的讨论第60-65页
     ·寄主岩石总体的地球化学特征第61页
     ·寄主岩与adakite等岩石对比第61-64页
     ·寄主岩的岩石成因及源区特征第64-65页
   ·暗色微粒包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源区特征的讨论第65-67页
     ·暗色微粒包体的地球化学特征第65-66页
     ·暗色包体的源区特征第66-67页
   ·岩石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第67-70页
结论第70-72页
参考文献(References)第72-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甘谷驿油田空气泡沫驱油适应性研究
下一篇:子长油田老草湾区长2储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