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河流域草地现状及冷季载畜量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一 自然环境概况 | 第13-18页 |
(一) 地理位置 | 第13页 |
(二) 地质与地貌 | 第13-14页 |
(三) 气候 | 第14-15页 |
(四) 水文 | 第15页 |
(五) 土壤 | 第15-16页 |
(六) 植被 | 第16-1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一) 资料收集 | 第18页 |
1 文献资料 | 第18页 |
2 遥感数据资料 | 第18页 |
3 野外实地调查资料 | 第18页 |
(二) 遥感制图 | 第18-20页 |
1 陆地卫星遥感图像的处理 | 第18-20页 |
2 遥感制图 | 第20页 |
(三) 植被指数提取 | 第20页 |
(四) 生物量估测模型的建立 | 第20-21页 |
三 植被现状 | 第21-30页 |
(一) 植被类型 | 第21-25页 |
1 植被分类系统的确立 | 第21页 |
2 植被类型及特征 | 第21-25页 |
(二) 植被退化等级划分与退化现状 | 第25-28页 |
1 退化等级划分 | 第26-27页 |
2 退化现状 | 第27-28页 |
(三) 小结 | 第28-30页 |
四 植被指数及草地生物量估测模型的建立 | 第30-42页 |
(一) 植被指数概述 | 第30-34页 |
1 植被指数的涵义 | 第30页 |
2 植被指数的发展与分类 | 第30-33页 |
3 影响植被指数的因素 | 第33-34页 |
(二) 植被指数的选取 | 第34-36页 |
(三) 草地生物量估测模型的建立 | 第36-40页 |
1 草地生物量估测的遥感模型 | 第36页 |
2 草地生物量估测模型的建立 | 第36-40页 |
(四) 草地生物量估测与制图 | 第40-41页 |
(五) 小结 | 第41-42页 |
五 畜牧业现状 | 第42-47页 |
(一) 畜牧业的重要地位 | 第42-43页 |
(二) 畜牧业发展现状 | 第43-45页 |
1 牲畜存栏情况 | 第43页 |
2 牲畜出栏情况 | 第43-44页 |
3 冷季草畜平衡现状 | 第44-45页 |
(三) 草地管理措施的实施情况 | 第45-46页 |
1 实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 | 第45页 |
2 推行舍饲圈养和禁牧休牧 | 第45-46页 |
(四) 小结 | 第46-47页 |
六 冷季载畜量评价 | 第47-51页 |
(一) 载畜量的概念 | 第47页 |
(二) 冷季载畜量的计算方法 | 第47-48页 |
(三) 冷季载畜量指标参数的确定 | 第48页 |
(四) 冷季载畜量评价 | 第48-50页 |
(五) 小结 | 第50-51页 |
七 结论与讨论 | 第51-54页 |
(一) 结论 | 第51-52页 |
1 植被现状 | 第51页 |
2 生物量估测 | 第51页 |
3 畜牧业现状 | 第51-52页 |
4 冷季载畜量评价 | 第52页 |
(二) 讨论 | 第52-54页 |
文献综述 | 第54-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附录 | 第71-75页 |
(一) 研究区植被类型图 | 第71-72页 |
(二) 研究区草原退化等级图 | 第72-73页 |
(三) 研究区草地生物量分级图 | 第73-74页 |
(四) 研究区冷季载畜量分布图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