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4页 |
引言 | 第14-28页 |
1 中华稻蝗的生物学特性、为害与防治 | 第14-17页 |
·中华稻蝗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 第14-15页 |
·中华稻蝗的分布、为害及防治 | 第15-17页 |
·分布 | 第15页 |
·为害 | 第15-16页 |
·防治 | 第16-17页 |
2 杀虫剂的历史、现状及开发新型绿色杀虫剂的迫切性 | 第17-21页 |
·杀虫剂的历史及现状 | 第17-19页 |
·历史 | 第17-18页 |
·有机合成农药时代 | 第18-19页 |
·有机氯杀虫剂 | 第18页 |
·有机磷杀虫剂 | 第18-19页 |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 第19页 |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 第19页 |
·杀虫剂对环境的污染及开发绿色杀虫剂的迫切性 | 第19-21页 |
·杀虫剂对环境的污染及影响 | 第19-20页 |
·绿色无公害杀虫剂开发的必要性 | 第20页 |
·杀虫剂的展望 | 第20-21页 |
·分子毒理学在杀虫剂开发方面的应用 | 第20页 |
·新型杀虫剂—生物农药 | 第20-21页 |
·基因工程在新型杀虫剂开发方面的应用 | 第21页 |
3 光敏杀虫剂的研究历史及进展 | 第21-24页 |
·光敏杀虫剂的研究历史 | 第21-22页 |
·光敏杀虫剂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光敏杀虫剂的作用机制 | 第23-24页 |
·光敏杀虫剂的优势 | 第24页 |
4 卟啉杀虫剂 | 第24-26页 |
·卟啉杀虫剂简述 | 第24-25页 |
·ALA简述 | 第25-26页 |
·原卟啉Ⅸ简述 | 第26页 |
·卟啉杀虫剂的作用方式 | 第26页 |
5 本文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26-28页 |
第一章 卟啉杀虫剂对中华稻蝗毒性的生物测定 | 第28-3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页 |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供试昆虫 | 第28页 |
·化学试剂 | 第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页 |
·ALA施药方法 | 第28页 |
·PpⅨ施药方法 | 第28页 |
2 实验结果 | 第28-30页 |
·ALA和PpⅨ处理组试虫死亡率 | 第28-29页 |
·稻蝗死亡率与处理时间的关系 | 第29-30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30-32页 |
第二章 5-氨基乙酰丙酸对中华稻蝗部分酶活性的影响 | 第32-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供试昆虫 | 第32页 |
·化学试剂 | 第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定 | 第32-33页 |
·乙酰胆碱酯酶酶液提取 | 第32页 |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定 | 第32页 |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计算 | 第32-33页 |
·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测定 | 第33-34页 |
·谷胱甘肽S-转移酶酶液提取 | 第33页 |
·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测定 | 第33页 |
·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计算 | 第33-34页 |
·蛋白浓度测定 | 第34-35页 |
2 实验结果 | 第35-36页 |
·不同浓度ALA处理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比较 | 第35页 |
·不同浓度ALA处理组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比较 | 第35-36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原卟啉Ⅸ对中华稻蝗的毒性效应及抗氧化酶类的影响 | 第38-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供试昆虫 | 第38页 |
·化学试剂 | 第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生物测定 | 第38页 |
·酶活力测定 | 第38-39页 |
2 实验结果 | 第39-46页 |
·生物测定结果 | 第39-40页 |
·酶活力测定结果 | 第40-46页 |
·过氧化氢酶测定结果 | 第40-41页 |
·谷胱甘肽还原酶测定结果 | 第41-42页 |
·谷胱甘肽S-转移酶测定结果 | 第42-44页 |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测定结果 | 第44-45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测定结果 | 第45-46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46-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