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24页 |
一、概念的界定 | 第10-13页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三、学术研究概况 | 第15-19页 |
四、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9-24页 |
第一章 上海劳资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 第24-75页 |
第一节 上海工业化进程与劳资关系 | 第24-33页 |
一、近代上海工业化进程 | 第24-26页 |
二、上海工业化的特点 | 第26-33页 |
第二节 近代上海劳资状况 | 第33-61页 |
一、劳方状况分析:上海工人阶级及工会 | 第34-50页 |
二、资方状况分析:资本家和商会 | 第50-57页 |
三、中间管理阶层的分析 | 第57-61页 |
第三节 上海劳资冲突的形成 | 第61-75页 |
一、上海劳资冲突的形成 | 第62-65页 |
二、上海劳资冲突成因分析 | 第65-75页 |
第二章 劳资冲突的巅峰(1925-1927年) | 第75-120页 |
第一节 罢工潮:失控的劳资关系 | 第75-106页 |
一、劳资冲突概况 | 第75-83页 |
二、劳资冲突的特点 | 第83-91页 |
三、罢工高潮兴起之原因探析 | 第91-106页 |
第二节 劳资纠纷的解决途径 | 第106-120页 |
一、罢工潮给社会诸方面带来了消极影响 | 第106-111页 |
二、从自发谋求解决到契约合意的诞生 | 第111-120页 |
第三章 走向稳定(1927-1931年) | 第120-153页 |
第一节 激荡到稳定:上海劳资冲突的演变 | 第120-135页 |
一、1927年5-10月:劳资冲突的沉寂期 | 第120-122页 |
二、1927年11月-1928年12月:复苏和局部激化 | 第122-126页 |
三、走向稳定的劳资关系(1929-1931) | 第126-135页 |
第二节 劳资关系的重组 | 第135-153页 |
一、"四一二":一次国家暴力强力推行的劳资关系重组 | 第135-146页 |
二、以团体契约为中介的劳资关系再组 | 第146-153页 |
第四章 劳资冲突中政府角色再审视 | 第153-179页 |
第一节 社会安全阀机制的构建 | 第153-167页 |
一、团体契约:冲突处置规范化机制的构建 | 第154-156页 |
二、维护合法权益:情绪宣泄机制 | 第156-162页 |
三、第三方调停机制 | 第162-167页 |
第二节 非典型案件的典型解决:政府在解决劳资纠纷过程的尴尬 | 第167-179页 |
一、劳资状况 | 第168页 |
二、法电工潮:非典型事件的典型解决 | 第168-173页 |
三、遭遇尴尬:政府行政效能的无力 | 第173-178页 |
四、结论 | 第178-179页 |
结语 | 第179-182页 |
附录 | 第182-203页 |
参考文献 | 第203-211页 |
后记 | 第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