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法律行为的转换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无效法律行为转换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8-19页 |
第一节 法律行为的涵义 | 第8-13页 |
一、法律行为的概念 | 第8-10页 |
二、法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和民事行为的关系 | 第10-13页 |
第二节 无效法律行为转换的涵义及类型 | 第13-19页 |
一、无效法律行为转换的涵义 | 第13-16页 |
二、无效法律行为转换的类型 | 第16-19页 |
第二章 无效法律行为转换的立法与学理 | 第19-26页 |
第一节 两大法系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及学理 | 第19-22页 |
一、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立法 | 第19-21页 |
二、英美法系国家的立法与学理 | 第21-22页 |
第二节 我国的无效法律行为转换制度 | 第22-26页 |
一、我国关于无效法律行为转换的立法和学理 | 第22-23页 |
二、我国设立无效法律行为转换制度的立法价值 | 第23-26页 |
第三章 无效法律行为转换制度的适用条件 | 第26-38页 |
第一节 无效法律行为成立 | 第26-33页 |
一、法律行为的成立 | 第26-27页 |
二、法律行为的无效 | 第27-33页 |
第二节 替代行为有效存在 | 第33-34页 |
一、替代行为具备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 | 第33页 |
二、替代行为独立于原无效法律行为 | 第33-34页 |
第三节 无效法律行为的转换符合当事人的意图 | 第34-38页 |
一、替代行为符合当事人的原本意图 | 第34-35页 |
二、替代行为的效力不得超过当事人原来的意图 | 第35页 |
三、当事人意图的判断 | 第35-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