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选题的依据 | 第12-15页 |
·保护性耕作的定义 | 第12-13页 |
·保护性耕作的基本思路 | 第13-14页 |
·保护性耕作的技术组成 | 第14页 |
·保护性耕作的作用和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5-20页 |
·保护性耕作的国际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我国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6-18页 |
·我国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对策及建议 | 第18页 |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试验地自然概况 | 第20页 |
·实验地养分状况 | 第20页 |
·实验设计 | 第20页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20-23页 |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 第20页 |
·作物生长关键期的光合作用的测定 | 第20-21页 |
·根际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测定 | 第21页 |
·形态指标及产量收获方法 | 第21页 |
·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调查分析 | 第21页 |
·耗水量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 | 第21-22页 |
·耗水量的计算 | 第21页 |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 | 第21-22页 |
·不同处理时的隶属函数分析 | 第22页 |
·数据处理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3-45页 |
·不同处理下不同作物光合速率的变化 | 第23-26页 |
·不同处理下不同作物光合速率的差异 | 第23-24页 |
·不同处理下不同作物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 第24-26页 |
·不同处理下玉米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 第24页 |
·不同处理下大豆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 第24-25页 |
·不同处理下红小豆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 第25-26页 |
·不同作物生长期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及耗水量 | 第26-33页 |
·大豆生长发育期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 第27-28页 |
·玉米生长发育期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 第28-30页 |
·红小豆生长发育期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 第30-31页 |
·马铃薯生长发育期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 第31-32页 |
·作物耗水量变化 | 第32-33页 |
·不同作物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动态和生物量的变化 | 第33-41页 |
·不同时期大豆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动态和生物量的变化 | 第33-37页 |
·大豆生长期生物量及根冠比的变化 | 第33-34页 |
·不同处理下大豆生长期地上部性状变化 | 第34-35页 |
·不同处理下大豆根系性状的变化 | 第35-36页 |
·不同时期杂草生物量的变化 | 第36-37页 |
·不同处理下不同时期玉米生长动态和生物量的变化 | 第37-38页 |
·不同处理下玉米生长期生物量及根冠比的变化 | 第37页 |
·不同处理下玉米生长期地上部性状变化 | 第37-38页 |
·不同处理下不同时期红小豆生长动态和生物量的变化 | 第38-40页 |
·不同处理下红小豆生长期生物量及根冠比的变化 | 第38-39页 |
·不同处理下红小豆生长期地上部性状变化 | 第39-40页 |
·不同处理下马铃薯生长动态和生物量的变化 | 第40-41页 |
·不同处理下不同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 | 第41-45页 |
·2005 年不同处理下不同作物的产量变化 | 第41-42页 |
·2006 年不同处理下不同作物的产量变化 | 第42-43页 |
·2005 年与2006 年水分利用效率比较 | 第43-45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5-49页 |
·大豆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 第45页 |
·玉米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 第45-46页 |
·红小豆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 第46页 |
·马铃薯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 第46页 |
·不同作物光合速率对水土保持耕作的响应 | 第46-47页 |
·不同作物土壤水分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 第47页 |
·不同作物产量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 第47-4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