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研究--基于省际数据的分析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4页 |
1 导论 | 第14-25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4-17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5-17页 |
·研究的方法、思路和内容 | 第17-20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的思路 | 第18-19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第20-21页 |
·研究的创新 | 第20-21页 |
·研究的不足及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21页 |
·中国农村贫困现象 | 第21-25页 |
2 贫困研究理论 | 第25-67页 |
·贫困定义理论 | 第25-29页 |
·狭义定义 | 第25-26页 |
·广义定义 | 第26-27页 |
·世界银行及其他国际组织的定义 | 第27-28页 |
·国内对贫困的定义 | 第28-29页 |
·贫困线及测定方法 | 第29-34页 |
·贫困线的定义 | 第29-30页 |
·确定贫困线的方法 | 第30-32页 |
·国定贫困线的制定过程 | 第32-34页 |
·贫困线与贫困标准 | 第34页 |
·贫困程度的计算方法 | 第34-39页 |
·贫困发生率 | 第34-35页 |
·收入缺口比率 | 第35-36页 |
·森贫困指数 | 第36-38页 |
·FGT指数 | 第38-39页 |
·贫困成因理论 | 第39-56页 |
·国外贫困成因理论 | 第39-53页 |
·国内贫困成因理论 | 第53-56页 |
·反贫困理论 | 第56-67页 |
·国外反贫困理论 | 第56-64页 |
·国内反贫困对策 | 第64-67页 |
3 转型期中国农村贫困情况 | 第67-103页 |
·本文采用的计算方法 | 第67-74页 |
·相关概念 | 第67-69页 |
·FGT指数的计算方法 | 第69-73页 |
·FGT指数的分解 | 第73-74页 |
·数据来源与调整 | 第74-77页 |
·数据来源 | 第74-75页 |
·数据调整 | 第75-77页 |
·农村贫困情况 | 第77-80页 |
·转型期农村 FGT贫困指数 | 第77-78页 |
·FGT指数分解情况 | 第78-79页 |
·转型期农村贫困人口数 | 第79页 |
·转型期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缺口数 | 第79-80页 |
·反贫困的资金保障 | 第80页 |
·转型期农村贫困情况分析 | 第80-102页 |
·全国农村贫困情况分析 | 第81-88页 |
·各经济区农村贫困情况分析 | 第88-99页 |
·三大经济地带农村贫困情况分析 | 第99-102页 |
·小结 | 第102-103页 |
4 转型期中国农村贫困成因 | 第103-136页 |
·从影响农民收入的角度看农村贫困成因 | 第103-114页 |
·过于注重 GDP的不利影响 | 第103-107页 |
·现行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利影响 | 第107-110页 |
·不利的自然条件造成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分工不足对农村贫困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从区域不平衡发展的角度看农村贫困成因 | 第114-121页 |
·城市中心的发展政策的影响 | 第114-117页 |
·地区偏向的发展政策的影响 | 第117-121页 |
·从影响农民获益能力的角度看农村贫困成因 | 第121-135页 |
·城乡二元社会经济体制使农民获益能力不足 | 第121-124页 |
·农村经济体制缺陷使农民获益能力不足 | 第124-128页 |
·政治体制缺陷使农民获益能力不足 | 第128-133页 |
·个人和家庭因素使农民获益能力不足 | 第133-135页 |
·小结 | 第135-136页 |
5 转型期中国农村反贫困举措 | 第136-153页 |
·总体性对策 | 第136-143页 |
·构建有利于反贫困的环境条件 | 第136-137页 |
·构建有利于反贫困的制度体系 | 第137-139页 |
·增强贫困者的反贫困能力 | 第139-141页 |
·重视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 第141-143页 |
·地区反贫困重点 | 第143-151页 |
·小结 | 第151-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2页 |
附录 | 第162-19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90-191页 |
致谢 | 第191-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