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绪论 | 第5-10页 |
一、课题选择与研究的意义 | 第5-6页 |
二、课题目前研究综述 | 第6-8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8-10页 |
上篇:以史实为基础的20世纪书法美学的建构与反思之分析 | 第10-84页 |
第一章 1900—1949年的书法美学建构与反思 | 第10-50页 |
第一节:王国维、梁启超的奠基与初构 | 第11-18页 |
第二节:张荫麟:情感表现观 | 第18-27页 |
第三节:宗白华:生命意境观 | 第27-36页 |
第四节:林语堂:形式性灵观 | 第36-41页 |
第五节:其他书法美学家的理论推进 | 第41-50页 |
第二章 1949—1999年的书法美学建构与反思 | 第50-84页 |
第一节:1949—1999年的书法美学研究概述 | 第50-54页 |
第二节:刘纲纪:现实生活反映论 | 第54-60页 |
第三节:金学智、叶秀山:多质观与本质悬置 | 第60-66页 |
第四节:陈振濂、邱振中:以形式为旨归 | 第66-77页 |
第五节:80年代的书法性质论争及其意义 | 第77-84页 |
下篇:20世纪书法美学的建构与反思之知识性征总论 | 第84-120页 |
第一章 1900—1949年的书法美学的知识性征考察 | 第84-102页 |
第一节:对话中转型:一种古典与现代阐释间的张力结构 | 第84-89页 |
第二节:身份错位:理想定位与边缘化处境 | 第89-97页 |
第三节:话语、机制的初步确立与研究的多元路线 | 第97-102页 |
第二章 1949—1999年的书法美学的知识性征考察 | 第102-120页 |
第一节:主体的知识结构、身份与主流学术观念的位移 | 第102-108页 |
第二节:知识的系统化与学科的初步确立 | 第108-113页 |
第三节:方法与价值:书法美学建构中的方法论问题 | 第113-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6页 |
后记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