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引言 | 第7-12页 |
| ·国内外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研究概况 | 第7-10页 |
| ·国外概况 | 第7-8页 |
| ·国内概况 | 第8-9页 |
| ·存在问题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1页 |
|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 2 生态系统健康及监测指标设计 | 第12-20页 |
| ·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 第12页 |
| ·生态系统 | 第12页 |
| ·生态系统健康 | 第12页 |
| ·生态系统健康研究 | 第12-13页 |
| ·与生态系统健康监测相关的几个问题 | 第13-15页 |
| ·生态系统健康的度量问题 | 第13-14页 |
| ·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的尺度问题 | 第14页 |
| ·生态系统健康监测评价单元的选择问题 | 第14-15页 |
| ·生态系统健康监测指标体系 | 第15-18页 |
| ·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 | 第15-16页 |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6-18页 |
| ·状态指标 | 第16-17页 |
| ·反应指标 | 第17-18页 |
| ·指标的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 | 第18-19页 |
| ·数据来源及获取 | 第18页 |
| ·指标的计算方法 | 第18-19页 |
| ·量纲的统一 | 第19页 |
| ·区域生态系统综合监测评价方法 | 第19-20页 |
| 3 数据与方法 | 第20-30页 |
| ·数据 | 第20-21页 |
| ·数据的预处理 | 第21-22页 |
| ·遥感数据的处理 | 第21页 |
| ·其它数据的整理 | 第21-22页 |
| ·指标信息的获取 | 第22-30页 |
| ·土地利用/覆盖信息的提取 | 第22-25页 |
| ·土地生态分类 | 第22-23页 |
| ·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 第23-24页 |
| ·图像解译 | 第24-25页 |
| ·精度评估 | 第25页 |
| ·NDVI的计算 | 第25-26页 |
| ·景观格局指数的提取 | 第26-30页 |
| 4 案例研究:八仙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监测 | 第30-56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30-33页 |
| ·自然概况 | 第30-32页 |
| ·地理位置 | 第30页 |
| ·地质地貌 | 第30页 |
| ·气候 | 第30-31页 |
| ·水文 | 第31页 |
| ·土壤 | 第31页 |
| ·野生植物资源 | 第31-32页 |
| ·野生动物资源 | 第32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2-33页 |
| ·行政区划 | 第32页 |
| ·人口与民族 | 第32页 |
| ·交通通讯 | 第32页 |
| ·土地和资源权属 | 第32页 |
| ·地方经济 | 第32页 |
| ·社区发展 | 第32-33页 |
| ·研究结果和分析 | 第33-56页 |
| ·八仙山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分析 | 第33-42页 |
| ·1987~2002 年八仙山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盖情况 | 第33-36页 |
| ·1987~2002 年八仙山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情况 | 第36-41页 |
| ·1987~2002 年八仙山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 | 第41-42页 |
| ·八仙山自然保护区植被指数变化分析 | 第42-47页 |
| ·植被指数的计算结果 | 第42-44页 |
| ·差值影像和植被指数变化分析 | 第44-47页 |
| ·八仙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47-54页 |
| ·景观结构变化特征 | 第47-50页 |
| ·景观结构异质性变化分析 | 第50-54页 |
| ·八仙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综合监测评价 | 第54-56页 |
| 5 结论与讨论 | 第56-59页 |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 ·讨论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个人简介 | 第63-64页 |
| 导师简介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博硕士学位论文同意发表声明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