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中文文摘 | 第6-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3页 |
·研究背景 | 第17-23页 |
·人类基因图谱的启示 | 第17-18页 |
·“3S”和数字地球的技术支持 | 第18-19页 |
·地球信息科学发展奠定的科学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需要 | 第21-23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23-29页 |
·地学信息图谱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生态环境及其相关指标休系的研究概况 | 第24-28页 |
·生态环境类型分类指标体系 | 第25-26页 |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第26-28页 |
·福建省生态环境研究概况 | 第28-29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29-31页 |
·研究目标 | 第29-30页 |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研究设计框架 | 第31页 |
·小结 | 第31-33页 |
第2章 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33-57页 |
·地学信息图谱的概念与内涵 | 第33-36页 |
·地图与图谱 | 第33页 |
·图谱与信息图谱 | 第33-34页 |
·地学信息图谱的概念 | 第34-35页 |
·地学信息图谱的内涵 | 第35-36页 |
·地学信息图谱的特点和实质 | 第36-38页 |
·地学信息图谱的主要特点 | 第36-37页 |
·地学信息图谱的学科特点 | 第36页 |
·地学信息图谱的技术特点 | 第36-37页 |
·地学信息图谱的应用特点 | 第37页 |
·地学信息图谱的实质 | 第37-38页 |
·地学信息图谱的理论基础 | 第38-47页 |
·地学空间认知 | 第38-39页 |
·地理信息的基本单元 | 第39-41页 |
·地理单元 | 第39-40页 |
·地学信息图谱的基本单元 | 第40-41页 |
·信息识别与提取 | 第41-42页 |
·分形分维 | 第42-46页 |
·信息模型 | 第46-47页 |
·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特点 | 第47-53页 |
·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概念 | 第47-49页 |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49-52页 |
·系统理论 | 第49-50页 |
·生态系统理论 | 第50页 |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50-51页 |
·环境科学理论 | 第51页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51页 |
·恢复生态学理论 | 第51-52页 |
·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创新点 | 第52-53页 |
·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设计与生成方法 | 第53-56页 |
·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设计 | 第53-54页 |
·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提炼的基本方法 | 第54-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3章 福建省生态环境的特征分析 | 第57-74页 |
·福建省生态环境概况 | 第57-58页 |
·福建省生态环境的要素分析 | 第58-70页 |
·地质构造、地貌分析 | 第58-62页 |
·气候分析 | 第62-65页 |
·水文与水资源 | 第65-66页 |
·土壤和植被分析 | 第66-68页 |
·土地利用 | 第68-70页 |
·福建省生态环境要素的综合分析 | 第70-71页 |
·人类活动对福建省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71-72页 |
·小结 | 第72-74页 |
第4章 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指标体系及其图谱的构建 | 第74-123页 |
·生态环境信息的基本特点 | 第74-75页 |
·生态环境信息获取与处理的主要方法 | 第75-81页 |
·遥感和GIS相交互的信息提取方法(地图演绎法)的特点 | 第78-79页 |
·遥感和GIS相交互的信息提取方法的工作流程 | 第79-81页 |
·数据准备 | 第79页 |
·信息采集与处理 | 第79-81页 |
·福建省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分类系统及指标体系 | 第81-97页 |
·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分类 | 第81-88页 |
·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分类系统 | 第82页 |
·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的分类 | 第82页 |
·FAO土地覆被的分类 | 第82-83页 |
·景观生态分类 | 第83页 |
·生态环境分类 | 第83-88页 |
·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分类系统 | 第88-94页 |
·分类方案的确定 | 第88-89页 |
·分类的目标与原则 | 第89-91页 |
·指标选择与分类体系的构建 | 第91-94页 |
·福建省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分类系统及指标体系 | 第94-97页 |
·概述 | 第94页 |
·福建省生态环境类型划分的指标体系 | 第94-97页 |
·小结 | 第97-123页 |
第5章 福建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图谱构建 | 第123-180页 |
·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信息图谱 | 第124-126页 |
·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信息图谱的特点 | 第124-125页 |
·地学信息图谱的方法在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中的优势 | 第125-126页 |
·福建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信息图谱的指标体系 | 第126-134页 |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基本理论研究 | 第126-128页 |
·福建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28-134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128-130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第130-131页 |
·指标因子的确立 | 第131-134页 |
·福建省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 | 第134-154页 |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134-138页 |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 第138-139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39页 |
·综合评价 | 第139-154页 |
·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 | 第139页 |
·评价等级标准 | 第139页 |
·综合评价结果 | 第139-154页 |
·福建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信息图谱的生成 | 第154-169页 |
·福建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信息图谱的结构分析 | 第169-179页 |
·福建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等级图谱分析 | 第169-170页 |
·福建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170-175页 |
·福建省生态环境分异状况 | 第175-179页 |
·小结 | 第179-180页 |
第6章 福建省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数据库系统 | 第180-203页 |
·空间数据与空间数据库概述 | 第180-188页 |
·空间数据 | 第180-183页 |
·空间数据库的特点及其发展 | 第183-188页 |
·空间数据库的概念 | 第183-184页 |
·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模式 | 第184-187页 |
·空间数据库的发展方向 | 第187-188页 |
·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数据库的设计 | 第188-195页 |
·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数据库的概念 | 第189-190页 |
·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数据库的设计原则 | 第190-191页 |
·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数据库与信息可视化 | 第191-193页 |
·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数据库的构建 | 第193-195页 |
·确定系统目标 | 第193页 |
·数据库设计 | 第193页 |
·收集整理资料 | 第193页 |
·数据输入与编辑 | 第193-194页 |
·符号设置 | 第194页 |
·数据入库 | 第194-195页 |
·福建省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数据库系统的建设 | 第195-201页 |
·系统开发环境 | 第195-196页 |
·系统构成 | 第196-197页 |
·数据组织与分析 | 第197-199页 |
·数据源 | 第197页 |
·数据分类编码 | 第197-199页 |
·系统功能 | 第199-201页 |
·用户界面(GUI) | 第199-200页 |
·系统基本操作功能 | 第200页 |
·系统查询功能 | 第200页 |
·数据管理 | 第200-201页 |
·小结 | 第201-203页 |
第7章 结论 | 第203-207页 |
·结论 | 第203-204页 |
·创新点 | 第204-205页 |
·讨论与展望 | 第205-207页 |
参考文献 | 第207-22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220-221页 |
致谢 | 第221-222页 |
个人简历 | 第222-223页 |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2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