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卵磷脂的提纯及其稳定性研究
| 1 引言 | 第1-25页 |
| ·磷脂的来源与分布 | 第10-11页 |
| ·磷脂的组成与结构 | 第11-14页 |
| ·卵磷脂 | 第12页 |
| ·脑磷脂 | 第12页 |
| ·肌醇磷脂 | 第12-13页 |
| ·丝氨酸磷脂 | 第13页 |
| ·神经醇磷脂 | 第13-14页 |
| ·磷脂的理化性质 | 第14-15页 |
| ·物理性质 | 第14页 |
| ·化学性质 | 第14-15页 |
| ·磷脂的生理功能和药理作用 | 第15-16页 |
| ·磷脂的应用 | 第16-17页 |
|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第16页 |
| ·在医药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 ·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 | 第17页 |
| ·在涂料工业中的应用 | 第17页 |
| ·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 第17页 |
| ·在农业中的应用 | 第17页 |
| ·磷脂的贮藏 | 第17页 |
| ·国内外磷脂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 ·国内外磷脂生产状况 | 第17-18页 |
| ·磷脂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磷脂的精制 | 第19-21页 |
| ·磷脂的检测 | 第21-23页 |
| ·磷脂研究及生产趋势 | 第23页 |
| ·本论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3-25页 |
| ·本论文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5-32页 |
|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25-26页 |
| ·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 ·试剂 | 第26页 |
| ·研究方法 | 第26-32页 |
| ·卵磷脂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 | 第26-27页 |
| ·卵磷脂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 | 第27-28页 |
| ·超临界CO_2脱除大豆油研究 | 第28-29页 |
| ·超临界CO_2萃取卵磷脂研究 | 第29-30页 |
| ·卵磷脂的稳定性研究 | 第30-32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9页 |
| ·卵磷脂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 第32-35页 |
| ·最佳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32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2页 |
| ·精密度与重复性试验 | 第32-33页 |
| ·稳定性试验 | 第33页 |
|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33-34页 |
| ·样品制备条件的选择 | 第34-35页 |
| ·样品测定 | 第35页 |
| ·卵磷脂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测定 | 第35-38页 |
| ·最佳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35页 |
| ·流动相的选择 | 第35-36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6页 |
| ·精密度和重复性试验 | 第36-37页 |
| ·稳定性试验 | 第37页 |
|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37-38页 |
| ·样品测定 | 第38页 |
| ·超临界 CO_2脱除大豆油研究 | 第38-41页 |
| ·萃取压力对萃取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 ·萃取温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 第39页 |
| ·萃取时间对萃取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 ·正交实验优化大豆油的萃取 | 第40-41页 |
| ·大豆油品质分析结果 | 第41页 |
| ·超临界 CO_2萃取卵磷脂的研究 | 第41-46页 |
| ·四元二次通用旋转设计实验结果 | 第41-43页 |
| ·回归模型的建立与统计检验 | 第43页 |
| ·单因子效应分析 | 第43-44页 |
| ·因子边际效应分析 | 第44-45页 |
| ·因子交互效应分析 | 第45-46页 |
| ·最佳萃取条件的确立与回归模型验证 | 第46页 |
| ·卵磷脂的稳定性研究 | 第46-49页 |
| ·贮藏试验中各指标的变化 | 第46-47页 |
| ·加速试验中各指标变化 | 第47-49页 |
| 4 讨论 | 第49-52页 |
| ·卵磷脂的检测方法 | 第49页 |
| ·卵磷脂紫外分光光度法的选择 | 第49页 |
| ·卵磷脂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选择 | 第49页 |
| ·卵磷脂的萃取方法 | 第49-50页 |
| ·大豆中脱油方法的选择 | 第49-50页 |
| ·卵磷脂萃取方法的选择 | 第50页 |
| ·超临界 CO_2萃取卵磷脂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50页 |
| ·卵磷脂的稳定性研究 | 第50-52页 |
| 5 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0页 |
| 作者简历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