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叶牡丹皂苷类成分及其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目录 | 第1-5页 |
缩略语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红毛七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13-15页 |
·生物碱类化学成分 | 第13-14页 |
·皂苷类化学成分 | 第14-15页 |
·药理学研究 | 第15-17页 |
·抗炎、镇痛作用 | 第15页 |
·抑菌作用 | 第15-16页 |
·对细胞膜通透性影响 | 第16页 |
·对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16页 |
·对受损组织修复的影响 | 第16页 |
·抗肿瘤作用 | 第16页 |
·其他作用 | 第16-17页 |
·毒副作用 | 第17页 |
·临床应用研究 | 第17-19页 |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 | 第17页 |
·用于月经不调、痛经、产后癖血腹痛、引产 | 第17页 |
·治疗胃腹疼痛、胃病 | 第17页 |
·治疗软组织损伤 | 第17-18页 |
·治疗痛风 | 第18页 |
·其他应用 | 第18-19页 |
第2章 类叶牡丹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19-44页 |
·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的分离 | 第19-21页 |
·已知化合物化学结构的鉴定 | 第21-27页 |
·化合物1的化学结构鉴定 | 第21-22页 |
·化合物2化学结构的鉴定 | 第22-23页 |
·化合物4化学结构的鉴定 | 第23-27页 |
·新化合物化学结构的确定 | 第27-40页 |
·类叶牡丹苷 A(化合物3)化学结构的确定 | 第27-29页 |
·类叶牡丹苷 B(化合物5)化学结构的确定 | 第29-32页 |
·类叶牡丹苷 C(化合物6)化学结构的确定 | 第32-37页 |
·类叶牡丹苷 E(化合物7)化学结构的确定 | 第37-40页 |
·实验部分 | 第40-44页 |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40页 |
·实验仪器 | 第40页 |
·实验用材料 | 第40页 |
·实验用植物 | 第40页 |
·提取 | 第40-41页 |
·分离 | 第41页 |
·结构鉴定数据 | 第41-42页 |
·完全酸水解 | 第42页 |
·酸水解薄层 | 第42-43页 |
·碱水解 | 第43-44页 |
第3章 类叶牡丹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第44-51页 |
·实验部分 | 第44-49页 |
·仪器、药品和材料 | 第44-45页 |
·色谱及检测条件 | 第45-46页 |
·色谱条件 | 第45页 |
·ELSD条件的选择 | 第45-46页 |
·线性关系考察 | 第46-47页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46页 |
·对照品溶液制备 | 第46页 |
·线性试验 | 第46-47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47-48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48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48页 |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48-49页 |
·样品测定结果 | 第49页 |
·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图 | 第5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