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言 | 第1-26页 |
·mtDNA | 第9-11页 |
·mtDNA 结构 | 第9页 |
·mtDNA 特点 | 第9-10页 |
·mtDNA 多态性检测方法 | 第10-11页 |
·mtDNA 在大洲人群的变异模式 | 第11-18页 |
·mtDNA 在非洲人群中的变异模式 | 第11-13页 |
·mtDNA 在东亚和土著美洲人中的变异模式 | 第13-16页 |
·mtDNA 在欧洲人群中的变异模式 | 第16-18页 |
·人类起源与迁徙的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人类起源与迁徙的mtDNA 证据 | 第18-19页 |
·人类起源与迁徙的 Y 染色体 DNA 证据 | 第19-21页 |
·人类起源与迁徙的常染色体 DNA 证据 | 第21-22页 |
·古 DNA | 第22-24页 |
·古DNA 的定义 | 第22页 |
·古 DNA 的特点 | 第22-23页 |
·古 DNA 的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论文研究背景与设计思路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6-34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26-27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27页 |
·实验样本处理 | 第27-28页 |
·牙齿样本 | 第27-28页 |
·骨骼样本 | 第28页 |
·DNA 抽提 | 第28页 |
·DNA 片段扩增 | 第28-30页 |
·片段的连接与回收 | 第30页 |
·序列的测定 | 第30-31页 |
·污染的防止 | 第31页 |
·数据分析 | 第31-34页 |
·系统发育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多维尺度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主成份分析方法 | 第33页 |
·分子差异分析方法 | 第33页 |
·分子多样性分析以及错配分布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和林格尔新店子墓地古代人群的遗传结构分析 | 第34-45页 |
·研究背景 | 第34-35页 |
·样本 | 第35-36页 |
·结果 | 第36-42页 |
·mtDNA 序列的变异情况及单倍型归属 | 第36-39页 |
·单倍型频率分布 | 第39页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39-40页 |
·多维尺度分析 | 第40-41页 |
·分子差异分析 | 第41页 |
·基因的连续性分析 | 第41-42页 |
·讨论 | 第42-45页 |
第四章 城卜子遗址汪古部遗骸的分子遗传学分析 | 第45-56页 |
·研究背景 | 第45-46页 |
·样本 | 第46页 |
·结果 | 第46-54页 |
·mtDNA 序列的变异情况及单倍型归属 | 第46-48页 |
·共享序列的分 | 第48-49页 |
·多样性分析及平均配对差异分析 | 第49-50页 |
·Tajimas’D 中性检验及错配分布 | 第50-51页 |
·遗传距离 | 第51-53页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53页 |
·多维尺度分析 | 第53-54页 |
·讨论 | 第54-56页 |
第五章 元上都遗址一棵树墓地古代人群的mtDNA 多态性分析 | 第56-64页 |
·研究背景 | 第56页 |
·样本 | 第56-57页 |
·结果 | 第57-62页 |
·mtDNA 序列的变异情况及单倍型归属 | 第57-58页 |
·多样性及平均配对差异分析 | 第58-59页 |
·遗传距离 | 第59-61页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61页 |
·多维尺度分析 | 第61-62页 |
·分子差异分析 | 第62页 |
·讨论 | 第62-64页 |
第六章 元上都遗址砧子山墓地古代人群的遗传结构分析 | 第64-74页 |
·研究背景 | 第64页 |
·样本 | 第64-65页 |
·结果 | 第65-71页 |
·mtDNA 变异情况及单倍型类群归属 | 第65-68页 |
·遗传距离 | 第68-69页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69-70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70-71页 |
·讨论 | 第71-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4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84-85页 |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中文摘要 | 第88-91页 |
Abstract | 第9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