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30页 |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二) 本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 | 第17-23页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3-28页 |
(四) 本文的特色和创新 | 第28-30页 |
一、邓小平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深厚理论基础 | 第30-57页 |
(一) 邓小平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实践基础 | 第30-34页 |
1、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 第30-31页 |
2、对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 第31-33页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结晶 | 第33-34页 |
(二) 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34-50页 |
1、对什么是发展的深刻揭示 | 第34-36页 |
2、对为什么要发展的准确把握 | 第36-40页 |
3、对怎样发展的深入探索 | 第40-47页 |
4、对如何评价发展的科学判断 | 第47-50页 |
(三) 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历史地位 | 第50-57页 |
1、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科学发展理论 | 第50-52页 |
2、是指导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发展理论 | 第52页 |
3、是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初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基础 | 第52-55页 |
4、为当代世界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开辟了新路 | 第55-57页 |
二、科学发展观: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 第57-84页 |
(一)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主要依据 | 第57-64页 |
1、理论依据 | 第57-59页 |
2、现实依据 | 第59-61页 |
3、历史依据 | 第61-62页 |
4、时代依据 | 第62-64页 |
(二) 从邓小平发展理论到科学发展观的演进 | 第64-79页 |
1、关于发展地位的新论断 | 第64-66页 |
2、关于发展目的的新认识 | 第66-67页 |
3、关于发展目标的新追求 | 第67-69页 |
4、关于发展方法的新总结 | 第69-70页 |
5、关于发展阶段的新定位 | 第70-72页 |
6、关于发展动力的新推进 | 第72-73页 |
7、关于发展途径的新部署 | 第73-75页 |
8、关于发展机遇的新判断 | 第75-77页 |
9、关于发展道路的新设计 | 第77-79页 |
(三)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及其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创新 | 第79-84页 |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 | 第79-81页 |
2、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创新 | 第81-84页 |
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 第84-116页 |
(一) 科学发展观中人本思想的主要来源 | 第84-90页 |
1、基础性来源 | 第84-86页 |
2、直接性来源 | 第86-87页 |
3、民族性来源 | 第87-89页 |
4、补充性来源 | 第89-90页 |
(二) 科学发展观中人本思想的基本要求 | 第90-107页 |
1、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 第91-95页 |
2、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辩证地看待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 第95-102页 |
3、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保证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 第102-107页 |
(三) 科学发展观中人本思想的理论创新 | 第107-116页 |
1、人本理念上的创新 | 第108-110页 |
2、价值本位上的创新 | 第110-113页 |
3、政绩观上的创新 | 第113-116页 |
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 第116-142页 |
(一) 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 | 第116-122页 |
1、实践层面—“四个文明”的整体发展 | 第116-119页 |
2、价值层面—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 | 第119-122页 |
(二) 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 第122-131页 |
1、协调发展的目标指向 | 第122-124页 |
2、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124-127页 |
3、协调发展的制度对策 | 第127-131页 |
(三)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 第131-142页 |
1、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特点 | 第132-134页 |
2、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 第134-137页 |
3、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第137-142页 |
五、“五个统筹”:科学发展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 第142-176页 |
(一) 统筹城乡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142-148页 |
1、妥善处理城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关键所在 | 第142-146页 |
2、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 第146-148页 |
(二) 统筹区域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148-157页 |
1、统筹区域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 第148-151页 |
2、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 第151-157页 |
(三)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157-163页 |
1、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 第157-160页 |
2、实现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对策 | 第160-163页 |
(四)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163-169页 |
1、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有机组成部分 | 第163-165页 |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第165-169页 |
(五)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169-176页 |
1、和谐社会是内部和谐与外部和谐的有机统一 | 第169-170页 |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和谐内部环境 | 第170-172页 |
3、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和谐外部环境 | 第172-176页 |
结语—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 第176-183页 |
(一)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继承和创新的集中体现 | 第176-178页 |
(二) 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代世界发展观的有效整合与超越 | 第178-180页 |
(三)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 | 第180-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90页 |
后记 | 第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