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英文缩写词汇表(Abbreviation) | 第11-13页 |
前言 | 第13-31页 |
1.肉鸡肺动脉高压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动脉高压综合征的病因 | 第13-16页 |
·环境因素 | 第13-14页 |
·遗传因素 | 第14页 |
·营养因素 | 第14-15页 |
·激素及其受体和自由基因素 | 第15-16页 |
·肠道产氨因素 | 第16页 |
·动脉高压综合征的临床症状 | 第16页 |
·动脉高压综合征的病理学变化 | 第16-17页 |
·动脉高压综合征的血液生理生化 | 第17-18页 |
·肺动脉高压综合征模型的复制 | 第18页 |
·高钠诱导肺动脉高压 | 第18页 |
·甲状腺素诱导肺动脉高压 | 第18页 |
·低温诱导肺动脉高压 | 第18页 |
·低氧诱导肺动脉压 | 第18页 |
·肺动脉高压综合征的防治措施 | 第18-19页 |
·肺动脉高压综合征的临床预测 | 第19页 |
2.内皮素-1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内皮素-1的合成、分布和代谢 | 第20页 |
·内皮素-1的生物学作用 | 第20-21页 |
·内皮素的调控、生物合成与释放 | 第21-22页 |
·内皮素受体及其拮抗剂 | 第22-23页 |
3.内皮素-1与肺动脉高压综合征 | 第23-25页 |
4.其他活性物质与肺动脉高压综合征的关系 | 第25-31页 |
·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与肺动脉高压综合征 | 第25-27页 |
·一氧化氮生物合成和作用机理 | 第26页 |
·一氧化氮合酶 | 第26页 |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 | 第26-27页 |
·一氧化氮与肉鸡肺动脉高压综合征的关系 | 第27页 |
·心钠素与肺动脉高压综合征 | 第27-29页 |
·肺动脉高压时的心钠素水平情况 | 第28页 |
·内皮素和心钠素合成与释放的相互影响 | 第28页 |
·心钠素拮抗内皮素的生物学效应 | 第28-29页 |
·内皮素拮抗心钠素的生物学效应 | 第29页 |
·血管紧张素Ⅱ与肺动脉高压综合 | 第29-3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1-33页 |
试验研究 | 第33-63页 |
试验一 肺动脉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 | 第33-4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3-37页 |
·试验动物 | 第33页 |
·主要仪器 | 第33页 |
·主要试剂及用具 | 第33-34页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34页 |
·取材 | 第34-35页 |
·原代培养 | 第35页 |
·传代培养 | 第35页 |
·细胞形态的观察 | 第35-36页 |
·细胞计数 | 第35页 |
·细胞生长曲线 | 第35-36页 |
·体外活体染色观察 | 第36页 |
·倒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 第36页 |
·HE染色标本观察 | 第36页 |
·内皮细胞免疫组织化学鉴定 | 第36-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38页 |
·细胞形态观察结果 | 第37-38页 |
·细胞计数 | 第37页 |
·细胞生长曲线 | 第37页 |
·体外活体染色观察 | 第37-38页 |
·倒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 第38页 |
·HE染色标本观察 | 第38页 |
·内皮细胞免疫组织化学鉴定 | 第38页 |
3 讨论 | 第38-41页 |
·关于细胞培养方法 | 第38-39页 |
·排除成纤维细胞 | 第39页 |
·关于培养液 | 第39页 |
·关于传代培养 | 第39-40页 |
·关于培养过程中防止污染 | 第40-41页 |
试验二 外源性ET及其他试剂对肺动脉内皮细胞的影响 | 第41-6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1-49页 |
·试验细胞 | 第41页 |
·主要仪器 | 第41页 |
·主要试剂 | 第41页 |
·实验细胞的分组及处理(试验分组n=6) | 第41-42页 |
·试验细胞分组 | 第41页 |
·试验前细胞的处理 | 第41-42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42-48页 |
·内皮细胞培养上清夜中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测定 | 第42-43页 |
·内皮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43-44页 |
·内皮细胞培养上清夜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第44-46页 |
·内皮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心钠素(ANP)活性的测定 | 第46-47页 |
·内皮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血管紧张素Ⅱ(AⅡ)活性的测定 | 第47-48页 |
·MTT法检测肺动脉内皮细胞的增殖情况 | 第48页 |
·数据处理 | 第48-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7页 |
·内皮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含量值 | 第49-51页 |
·不同剂量内皮素组的NOS动态变化 | 第49-50页 |
·L-Arg,L-Arg+ET-1,L-NAME组NOS的动态变化 | 第50-51页 |
·内皮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值 | 第51-53页 |
·不同剂量内皮素组的MDA和SOD动态变化 | 第51-52页 |
·L-Arg,L-Arg+ET-1,L-NAME组的MDA和SOD动态变化 | 第52-53页 |
·内皮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心钠素(ANP)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的含量值 | 第53-55页 |
·剂量内皮素组的ANP和AⅡ动态变化 | 第53-54页 |
·L-Arg,L-Arg+ET-1,L-NAME组的ANP和AⅡ动态变化 | 第54-55页 |
·MTT法检测肺动脉内皮细胞增殖情况的结果 | 第55-57页 |
·不同剂量内皮素组的增值情况 | 第55-56页 |
·L-Arg,L-Arg+ET-1,L-NAME组的增值情况 | 第56-57页 |
3 讨论 | 第57-61页 |
·ET-1及L-Arg,L-Arg+ET-1,L-NAME对体外培养肺动脉内皮细胞产生NOS的影响 | 第57-58页 |
·ET-1及L-Arg,L-Arg+ET-1,L-NAME对体外培养肺动脉内皮细胞产生MDA、SOD的影响 | 第58-59页 |
·ET-1及L-Arg,L-Arg+ET-1,L-NAME对体外培养肺动脉内皮细胞产生ANP、AⅡ的影响 | 第59-60页 |
·ET-1及L-Arg,L-Arg+ET-1,L-NAME对体外培养肺动脉内皮细胞增值情况的影响 | 第60-61页 |
4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附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