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及雨水资源利用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1-15页 |
| ·生态环境建设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雨水收集利用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15-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 2 滨海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基本原则与技术体系 | 第17-28页 |
| ·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 | 第17-19页 |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17页 |
| ·雨水资源化原则 | 第17-19页 |
| ·区域发展与区域自然条件相协调原则 | 第19页 |
| ·经济适用原则 | 第19页 |
| ·生态环境建设的技术体系 | 第19-28页 |
| ·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技术 | 第19-20页 |
| ·土壤生态治理技术 | 第20-21页 |
| ·雨水利用技术 | 第21-26页 |
| ·建立新型的雨水排放体系 | 第26-28页 |
| 3 滨海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效果及模型的构建 | 第28-46页 |
| ·滨海区域填海造陆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 | 第28-32页 |
| ·回填区土壤盐碱化 | 第28-29页 |
| ·雨洪问题突出 | 第29页 |
| ·海水入侵严重 | 第29-30页 |
| ·近陆海域水质恶化 | 第30-31页 |
| ·热岛效应显著 | 第31-32页 |
| ·实施雨水利用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 | 第32-37页 |
| ·防洪减涝 | 第33页 |
| ·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 | 第33-34页 |
| ·防止海水入侵,缓解地面沉降 | 第34页 |
| ·补充生态环境用水 | 第34-35页 |
| ·绿地对生态环境改善的作用 | 第35-36页 |
| ·雨水回灌脱盐效果 | 第36-37页 |
| ·生态环境建设模型的构建 | 第37-46页 |
| ·现场试验 | 第37-40页 |
| ·室内模拟试验 | 第40-43页 |
| ·数值模拟 | 第43-44页 |
| ·模型的理想效果 | 第44-46页 |
| 4 滨海区域雨水利用模式及效益研究 | 第46-59页 |
| ·雨水利用指导思想及技术总要求 | 第46-47页 |
| ·雨水利用指导思想 | 第46-47页 |
| ·雨水利用技术总要求 | 第47页 |
| ·滨海区域雨水利用模式 | 第47-55页 |
| ·屋顶雨水利用模式 | 第47-51页 |
| ·道路雨水利用模式 | 第51-52页 |
| ·广场庭院雨水利用模式 | 第52-53页 |
| ·绿地花坛雨水利用模式 | 第53-54页 |
| ·滨海区域雨水综合利用模式 | 第54-55页 |
| ·生态重建后区域的效益评估 | 第55-57页 |
| ·生态环境效益 | 第55-56页 |
| ·经济效益 | 第56页 |
| ·社会效益 | 第56-57页 |
| ·雨水利用保障措施 | 第57-59页 |
| 5 滨海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及雨水资源利用实例 | 第59-73页 |
| ·研究区基本信息 | 第59-64页 |
| ·概况 | 第59-60页 |
| ·气候状况 | 第60-61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61-63页 |
| ·给排水系统 | 第63-64页 |
| ·雨水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 第64-66页 |
| ·水量分析 | 第64-65页 |
| ·水质分析 | 第65-66页 |
| ·大连市保税区新区雨水利用分析 | 第66-68页 |
| ·雨水收集量计算 | 第66-67页 |
| ·雨水利用量分析 | 第67-68页 |
| ·大连市保税区新区地下水运移数值模拟 | 第68-73页 |
| ·模型输入 | 第68-69页 |
| ·MIKE SHE模型计算结果 | 第69-73页 |
| 结论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