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建设环境公共价值的城市设计实效研究--以上海卢湾太平桥地区和深圳中心区22、23-1街坊城市设计为例
第1章 绪论 | 第1-34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中国当代城市设计的本土化 | 第15-16页 |
·中国城市设计实践的理论困境 | 第16-17页 |
·研究问题与案例选取 | 第17-18页 |
·研究问题 | 第17-18页 |
·案例选取 | 第18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9-2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0-21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概念界定 | 第24-27页 |
·建设环境 | 第24-25页 |
·公共价值领域 | 第25-26页 |
·城市设计社会实践 | 第26页 |
·“实效”的概念 | 第26-27页 |
·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 | 第27-34页 |
·理论基础 | 第27-30页 |
·研究动态 | 第30-34页 |
第2章 再理论城市设计:面向公共价值的社会实践 | 第34-71页 |
·城市设计社会实践的价值理论 | 第35-49页 |
·城市设计社会实践的哲学分析 | 第36-39页 |
·城市设计社会实践的价值论析 | 第39-49页 |
·建设环境的公共价值领域 | 第49-65页 |
·建设环境的公共价值辩析 | 第49-51页 |
·“公共性”、“公共领域”与“公共空间” | 第51-54页 |
·建设环境公共价值领域系统 | 第54-59页 |
·建设环境公共价值领域的公共意涵 | 第59-65页 |
·应然的城市设计 | 第65-71页 |
·“应然的城市设计”诠释 | 第66-68页 |
·“应然的城市设计”再诠释 | 第68-71页 |
第3章 城市设计实践的伦理向度 | 第71-104页 |
·城市设计的终极关怀 | 第73-77页 |
·安身立命的“栖居”之所 | 第74-75页 |
·实现“基本的善” | 第75-77页 |
·城市设计伦理的历史形态 | 第77-85页 |
·中国城市设计伦理:“公共”的缺席 | 第77-80页 |
·西方城市设计伦理:人文/人本的批判 | 第80-85页 |
·城市设计者的道德实践 | 第85-95页 |
·城市设计实践的“正当性” | 第86-90页 |
·城市设计者的道德实践 | 第90-95页 |
·城市设计伦理的理想建构 | 第95-104页 |
·城市设计的“对话”伦理 | 第96-98页 |
·女性主义城市设计伦理 | 第98-99页 |
·城市设计的新儒家伦理 | 第99-101页 |
·城市设计伦理的理想建构 | 第101-104页 |
第4章 城市设计实效的分析与解释 | 第104-136页 |
·城市设计实效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105-110页 |
·城市设计实效研究的问题化 | 第105-107页 |
·城市设计实效的分析性研究 | 第107-108页 |
·城市设计实效成因的解释性研究 | 第108-110页 |
·城市设计的实践过程与角色 | 第110-117页 |
·城市设计的实践过程 | 第111-115页 |
·城市设计者的行动 | 第115-117页 |
·城市设计实效的分析与评价 | 第117-123页 |
·城市设计实践结果的评析 | 第118-122页 |
·城市设计实践过程的评价 | 第122-123页 |
·城市设计实效作用的成因解释 | 第123-136页 |
·社会系统结构性因素的制约 | 第124-127页 |
·开发过程主要行动者因素的影响 | 第127-131页 |
·城市设计者的角色认知与行为模式 | 第131-136页 |
第5章 上海卢湾太平桥地区城市设计实践 | 第136-196页 |
·上海卢湾太平桥地区城市设计实践过程 | 第137-162页 |
·太平桥地区城市设计运作背景 | 第138-141页 |
·太平桥地区城市设计组织编制 | 第141-148页 |
·太平桥地区城市设计实施执行 | 第148-160页 |
·太平桥地区城市设计维护管理 | 第160-162页 |
·上海卢湾太平桥地区城市设计实效评析 | 第162-179页 |
·太平桥地区城市设计实践结果评析 | 第162-173页 |
·太平桥地区城市设计实践过程的评价 | 第173-177页 |
·太平桥地区城市设计实效综合评价 | 第177-179页 |
·上海卢湾太平桥地区城市设计实效的成因解释 | 第179-196页 |
·社会系统结构性因素对城市设计的制约 | 第179-185页 |
·开发过程主要行动者因素对城市设计的影响 | 第185-192页 |
·城市设计者的角色认知与行为模式 | 第192-196页 |
第6章 深圳中心区CBD两街坊城市设计实践 | 第196-243页 |
·深圳中心区CBD两街坊城市设计实践过程 | 第197-214页 |
·CBD两街坊城市设计运作背景 | 第197-201页 |
·CBD两街坊城市设计组织编制 | 第201-205页 |
·CBD两街坊城市设计实施执行 | 第205-212页 |
·CBD两街坊城市设计维护管理 | 第212-214页 |
·深圳中心区CBD两街坊城市设计实效评析 | 第214-227页 |
·CBD两街坊城市设计实践结果评析 | 第214-222页 |
·CBD两街坊城市设计实践过程评价 | 第222-226页 |
·CBD两街坊城市设计实效综合评价 | 第226-227页 |
·深圳中心区CBD两街坊城市设计实效的成因解释 | 第227-243页 |
·社会系统结构性因素对城市设计的制约 | 第227-231页 |
·开发过程主要行动者因素对城市设计的影响 | 第231-239页 |
·城市设计者的角色认知与行为模式 | 第239-243页 |
第7章 城市设计实践的反思与转向 | 第243-292页 |
·城市设计实践的实效困境 | 第244-256页 |
·城市设计实践的实然作用 | 第244-250页 |
·城市设计实践的真实逻辑 | 第250-254页 |
·城市设计实践的实效困境 | 第254-256页 |
·城市设计实践的总体性反思 | 第256-277页 |
·“现代性”的移植与转化 | 第256-264页 |
·社会转型下的城市设计危机与契机 | 第264-272页 |
·城市设计者的社会学解剖 | 第272-277页 |
·城市设计实践的转向 | 第277-292页 |
·城市设计者的社会角色再定位 | 第278-283页 |
·城市设计专业实践思维模式的变革 | 第283-285页 |
·城市设计管理实践的转变 | 第285-286页 |
·城市设计专业教育的转型 | 第286-289页 |
·城市设计理论研究范式的转变 | 第289-292页 |
结束语 | 第292-300页 |
1 结论 | 第292-295页 |
2 本研究的哲学基础思考 | 第295-298页 |
3 研究主要局限与展望 | 第298-30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0-312页 |
附录 | 第312-323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323-324页 |
后记 | 第3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