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脱毒快繁体系研究与脱毒姜推广体系探讨
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姜生物学特性及用途 | 第12-14页 |
·生姜的起源、传播与栽培现状 | 第12页 |
·生姜的植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生姜的生物学特性 | 第13-14页 |
·生姜的营养成分 | 第14页 |
·姜的栽培价值 | 第14页 |
·生姜脱菌脱毒快繁及生产技术研究概况 | 第14-20页 |
·浸染生姜的主要病毒及危害 | 第15页 |
·生姜脱毒技术和茎尖脱毒原理 | 第15-16页 |
·生姜脱菌脱毒技术 | 第16-17页 |
·病菌病毒的检测 | 第17-18页 |
·病菌的检测方法 | 第17页 |
·病毒的检测方法 | 第17-18页 |
·脱毒脱菌姜的生产技术 | 第18-19页 |
·脱毒脱菌姜生物学特性变化及田间表现 | 第19页 |
·生姜脱毒脱菌培养的应用前景 | 第19-20页 |
·生姜脱毒脱菌培养存在的问题 | 第20页 |
·本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生姜脱菌脱毒快繁及生产技术研究 | 第22-41页 |
·生姜脱毒及快繁技术体系研究 | 第22-2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试验材料及接种方法 | 第22页 |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22-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6页 |
·台湾肉姜茎尖脱毒诱导 | 第23页 |
·台湾肉姜脱毒苗继代培养 | 第23-25页 |
·台湾肉姜脱毒苗生根培养 | 第25-26页 |
·台湾肉姜脱毒苗田间移栽 | 第26页 |
·结论 | 第26-27页 |
·讨论 | 第27-28页 |
·生姜脱毒苗快繁体系改良 | 第28-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0页 |
·改良培养基对生姜继代的影响 | 第28-29页 |
·改良培养基对生姜生根的影响 | 第29页 |
·改良培养基对脱毒苗的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结论 | 第30页 |
·讨论 | 第30-32页 |
·生姜脱毒苗成本分析及改良体系对其成本的影响 | 第32-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生姜脱毒苗成本分析 | 第32-34页 |
·生姜脱毒苗低成本生产技术研究 | 第34-36页 |
·结论 | 第36页 |
·讨论 | 第36-38页 |
·台湾肉姜生物特性观察及脱毒姜原原种生产技术初探 | 第38-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实验地点 | 第38页 |
·栽培管理方法及条件 | 第38-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0页 |
·台湾肉姜的生物学特性 | 第39页 |
·原原种的生产技术 | 第39-40页 |
·讨论 | 第40-41页 |
第三章 脱毒姜的推广体系探讨 | 第41-45页 |
·脱毒生姜推广的现状及意义 | 第41-43页 |
·脱毒生姜种性优势 | 第41-42页 |
·推广脱毒生姜存在的一些问题 | 第42-43页 |
·建立脱毒生姜推广体系的几点建议 | 第43-45页 |
·增加科技投入,使其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 第43页 |
·大力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 | 第43-44页 |
·实行规模化生产,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 第44页 |
·加大产品加工深度,增加高附加值产品 | 第44页 |
·建立健全推广模式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图版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