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2 几个关键概念的界定 | 第9-11页 |
1-2-1 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 | 第9页 |
1-2-2 资产证券化的界定 | 第9-10页 |
1-2-3 资产池的界定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不良资产证券化相关的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3-1 国外关于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3-2 国内关于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3 关于资产池设计的研究综述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3 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我国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资产池设计前提分析 | 第16-27页 |
§2-1 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分析 | 第16-19页 |
2-1-1 银行不良资产的规模 | 第16页 |
2-1-2 银行不良资产的分布状况 | 第16-17页 |
2-1-3 银行不良资产的质量状况 | 第17-19页 |
§2-2 资产池设计前提分析 | 第19-26页 |
2-2-1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状况 | 第19-20页 |
2-2-2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分析 | 第20-21页 |
2-2-3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分析 | 第21-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以信托模式推行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分析 | 第27-35页 |
§3-1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SPT 模式的本质和特征 | 第27-28页 |
3-1-1 以SPT 模式推行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本质 | 第27页 |
3-1-2 以SPT 模式推行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特征 | 第27-28页 |
§3-2 信托模式在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资产池设计中优先发展的可能性 | 第28-30页 |
§3-3 美、日和台湾以SPT 模式推行资产证券化的启示 | 第30-32页 |
3-3-1 美、日和台湾SPV 选择的条件 | 第30-31页 |
3-3-2 美、日和台湾以SPT 模式推行资产证券化的经验 | 第31-32页 |
§3-4 我国以信托模式推行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具备的现实条件 | 第32-33页 |
§3-5 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分层”处置计划 | 第33-3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我国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资产池设计理论分析 | 第35-45页 |
§4-1 不良资产证券化资产池设计理论基础 | 第35页 |
§4-2 不良资产证券化资产池设计的核心原理 | 第35-41页 |
4-2-1 贷款估值 | 第36页 |
4-2-2 贷款风险度量 | 第36-41页 |
§4-3 资产组合原理在资产池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 第41-44页 |
4-3-1 资产池资产组合管理方法——现代资产组合理论 | 第41-42页 |
4-3-2 资产组合理论在资产池设计中运用的局限性 | 第42-44页 |
4-3-3 资产组合理论在资产池设计中的改进 | 第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我国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资产池设计方案 | 第45-64页 |
§5-1 设计原则 | 第45-46页 |
5-1-1 资产池的功能 | 第45页 |
5-1-2 设计目标 | 第45页 |
5-1-3 设计原则 | 第45-46页 |
§5-2 设计方案 | 第46-59页 |
5-2-1 资产池组建 | 第46-53页 |
5-2-2 SPV 设立 | 第53-56页 |
5-2-3 超额抵押 | 第56-59页 |
§5-3 实证运用 | 第59-63页 |
5-3-1 资产池的组建 | 第59-61页 |
5-3-2 SPV 的设立 | 第61-62页 |
5-3-3 最佳超额抵押额(率)确定 | 第62-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