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2页 |
一、计算机软件及其法律保护的历史回顾 | 第12-19页 |
(一) 计算机软件的产生及其含义 | 第12-14页 |
1. 计算机软件的产生 | 第12-13页 |
2. 计算机软件的含义 | 第13-14页 |
(二) 计算机软件法律保护的演进及其成因 | 第14-16页 |
1. 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的最初尝试 | 第14-15页 |
2. 计算机软件的版权保护方式的确立 | 第15页 |
3. 计算机软件的其它保护方式 | 第15-16页 |
(三) 传统计算机软件法律保护模式的缺陷 | 第16-19页 |
1. 版权法在计算机软件保护上的缺陷 | 第16-17页 |
2. 商业秘密法、合同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在计算机软件保护上的缺陷 | 第17-19页 |
二、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问题上的态度 | 第19-26页 |
(一) 美国的态度 | 第19-22页 |
1. 不予保护阶段 | 第19-20页 |
2. 转变并开始保护阶段 | 第20-21页 |
3. 扩大保护阶段 | 第21-22页 |
(二) 日本的态度 | 第22-24页 |
(三) 欧盟的态度 | 第24-26页 |
三、计算机软件的可专利分析 | 第26-43页 |
(一) 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的合理性分析 | 第26-39页 |
1. 计算机软件可专利的技术内因分析 | 第26-30页 |
2. 计算机软件可专利的法哲学分析 | 第30-33页 |
3. 计算机软件可专利的经济分析 | 第33-39页 |
4. 小结 | 第39页 |
(二) 计算机软件专利“三性”分析 | 第39-43页 |
1. 新颖性 | 第40-41页 |
2. 创造性 | 第41-43页 |
3. 实用性 | 第43页 |
四、我国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 第43-48页 |
(一) 我国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的现状 | 第43-46页 |
(二) 对策建议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