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地分等汇总制图综合知识规则的建立
| 郑重声明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农用地分等、制图综合及知识的基本理论 | 第13-22页 |
| ·农用地分等概述 | 第13-14页 |
| ·农用地分等的概念 | 第13页 |
| ·农用地分等的对象 | 第13页 |
| ·农用地分等数据的特点 | 第13-14页 |
| ·制图综合概述 | 第14-20页 |
| ·制图综合的概念 | 第14页 |
| ·制图综合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4-16页 |
| ·专题地图制图综合与普通地图制图综合的区别 | 第16-17页 |
| ·农用地分等汇总制图综合的特点 | 第17页 |
| ·制图综合的方法 | 第17-20页 |
| ·知识的分类、获取与表达 | 第20-22页 |
| ·知识的分类 | 第20页 |
| ·知识的获取 | 第20页 |
| ·知识的表达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农用地分等汇总制图综合知识规则的建立 | 第22-47页 |
| ·知识的来源和类型 | 第22-23页 |
| ·知识的来源 | 第22页 |
| ·农用地分等汇总制图综合知识分类体系 | 第22-23页 |
| ·基于应用的知识 | 第23-24页 |
| ·研究区域 | 第23-24页 |
| ·比例尺 | 第24页 |
| ·专家知识 | 第24-26页 |
| ·等别分布规律 | 第24页 |
| ·等别控制体系 | 第24-25页 |
| ·对农用地分布状态进行分区 | 第25-26页 |
| ·要素描述性知识 | 第26-27页 |
| ·空间特征 | 第26页 |
| ·专题属性特征 | 第26-27页 |
| ·语义知识 | 第27-28页 |
| ·地理要素类的重要性 | 第27页 |
| ·地物要素重要性 | 第27页 |
| ·相邻关系的重要性 | 第27-28页 |
| ·图形和拓扑关系知识 | 第28-31页 |
| ·图形知识 | 第28-30页 |
| ·拓扑关系知识 | 第30-31页 |
| ·过程性知识 | 第31-38页 |
| ·综合操作方法 | 第31-36页 |
| ·综合操作数目 | 第36-37页 |
| ·综合操作顺序 | 第37-38页 |
| ·农用地分等汇总制图综合知识规则的表达及推理 | 第38-47页 |
| ·专家知识规则 | 第38-39页 |
| ·语义知识规则 | 第39-40页 |
| ·图形规则 | 第40页 |
| ·接边规则 | 第40-41页 |
| ·合并规则 | 第41-42页 |
| ·聚合规则 | 第42-43页 |
| ·融合方向规则 | 第43-44页 |
| ·规则推理 | 第44-47页 |
| 第四章 应用实例分析 | 第47-57页 |
| ·实验数据 | 第47页 |
| ·综合实施 | 第47-55页 |
| ·建立等别控制体系 | 第47-49页 |
| ·确定选取技术指标 | 第49-50页 |
| ·接边 | 第50-51页 |
| ·图斑的合并 | 第51-52页 |
| ·图斑的聚合 | 第52-53页 |
| ·图斑的融合 | 第53-54页 |
| ·图斑轮廓形状的化简 | 第54-55页 |
| ·综合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 ·结论 | 第57页 |
| ·展望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