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安全的系统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9页 |
1.1.1 道路交通运输业的巨大作用 | 第7-8页 |
1.1.2 道路交通事故的严重后果 | 第8-9页 |
1.2 道路交通安全体系的相关概念 | 第9-12页 |
1.2.1 交通事故及其它概念的含义 | 第10-11页 |
1.2.2 交通事故的分类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 第12-14页 |
第2章 道路交通事故的统计分析 | 第14-27页 |
2.1 统计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2.2 交通事故统计分析指标及主要方法 | 第14-16页 |
2.3 我国交通事故统计分析 | 第16-25页 |
2.3.1 全球道路交通安全的形势和特点 | 第16-17页 |
2.3.2 我国交通安全的历史变化规律 | 第17-18页 |
2.3.3 2003年我国交通事故统计分析 | 第18-25页 |
2.3.3.1 事故的直接原因及事故形态 | 第18-19页 |
2.3.3.2 责任者情况 | 第19-21页 |
2.3.3.3 时间分布 | 第21-22页 |
2.3.3.4 地域分布 | 第22页 |
2.3.3.5 道路交通条件 | 第22-23页 |
2.3.3.6 伤亡人员情况 | 第23-24页 |
2.3.3.7 其他相关资料 | 第24-25页 |
2.4 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道路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37页 |
3.1 交通事故的属性 | 第27页 |
3.2 影响因素的分类 | 第27-29页 |
3.3 宏观因素分析 | 第29-33页 |
3.4 微观因素分析 | 第33-36页 |
3.4.1 人的因素 | 第33-35页 |
3.4.2 车的因素 | 第35-36页 |
3.4.3 道路及相关设施的因素 | 第36页 |
3.5 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道路交通安全的评价 | 第37-48页 |
4.1 评价的意义及原则 | 第37-38页 |
4.2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38-39页 |
4.3 评价指标分析及其模型 | 第39-44页 |
4.4 评价的主要方法 | 第44-47页 |
4.5 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的对策研究 | 第48-58页 |
5.1 我国交通事故的特点 | 第48-49页 |
5.2 交通安全的系统论观点 | 第49-50页 |
5.2.1 交通事故的可控性 | 第49页 |
5.2.2 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和控制新观点 | 第49-50页 |
5.3 系统的方法 | 第50-52页 |
5.3.1 哈顿矩阵模型 | 第50-51页 |
5.3.2 交通安全防治4E策略 | 第51-52页 |
5.4 我国交通事故防治的对策框架 | 第52-57页 |
5.5 小结 | 第57-58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8-60页 |
6.1 结论 | 第58-59页 |
6.2 建议 | 第59页 |
6.3 问题分析与研究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 | 第64-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