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与舆论战的嬗变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4页 |
| ·本文的理论依据 | 第14-17页 |
| ·宏观规律:媒介技术、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 第14-16页 |
| ·微观规律1:拉斯韦尔“五W”模式 | 第16页 |
| ·微观规律2:吉尔福特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 第16-17页 |
|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7-22页 |
| ·舆论战 | 第17-18页 |
| ·舆论战概念的演变轨迹 | 第18-19页 |
| ·舆论战与宣传心理战辨析 | 第19-22页 |
| 第二章 技术萌芽时期的口语舆论战 | 第22-30页 |
| ·口语的战时舆论功能 | 第22-24页 |
| ·口语舆论形成——舆论的发微 | 第22-23页 |
| ·口语舆论战形成——舆论战萌芽 | 第23-24页 |
| ·舌剑出鞘:口语舆论战的运用 | 第24-26页 |
| ·游说列国 | 第24-25页 |
| ·誓师集会 | 第25页 |
| ·歌谣民谚 | 第25页 |
| ·演讲说诵 | 第25-26页 |
| ·口语舆论战的特点 | 第26-27页 |
| ·主体运用的不自觉性 | 第26页 |
| ·舆论手段的局限性 | 第26页 |
| ·信息传输的艰难性 | 第26-27页 |
| ·受众范围的狭窄性 | 第27页 |
| ·舆论效果的有限性 | 第27页 |
| ·口语舆论战的地位 | 第27-30页 |
| ·战争的辅助战场 | 第27-28页 |
| ·处于战术级地位 | 第28-29页 |
| ·舆论战的初级阶段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图文技术与图文舆论战 | 第30-43页 |
| ·图文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动因分析 | 第30-32页 |
| ·地域性和大一统的需要 | 第30-31页 |
| ·文艺复兴的推动 | 第31-32页 |
| ·实践经验的总结 | 第32页 |
| ·图文媒介的战时舆论功能 | 第32-35页 |
| ·对战时信息传输与接收的影响 | 第33页 |
| ·对战时舆论接受与控制的影响 | 第33-35页 |
| ·“ “笔剑合一”:图文舆论战的形式 | 第35-38页 |
| ·韵文著述 | 第35页 |
| ·檄文布告 | 第35-36页 |
| ·传单 | 第36页 |
| ·报纸 | 第36-37页 |
| ·海报漫画 | 第37-38页 |
| ·图文舆论战的特点 | 第38-40页 |
| ·主体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运用 | 第38-39页 |
| ·内容从单一到丰富的延伸 | 第39页 |
| ·手段从简单到多样的拓展 | 第39页 |
| ·对象从小众到大众的飞跃 | 第39-40页 |
| ·效果从有限到成效的彰显 | 第40页 |
| ·图文舆论战的地位 | 第40-43页 |
| ·战争的次要战场 | 第40-42页 |
| ·成为战役级手段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电子传播技术与电子舆论战 | 第43-58页 |
| ·电子传播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动因分析 | 第43-44页 |
| ·社会需要:危机控制 | 第43页 |
| ·技术可能:理论先导 | 第43-44页 |
| ·电子媒介的战时舆论功能 | 第44-47页 |
| ·对战时信息传播与接收的影响 | 第44-46页 |
| ·对战时舆论接受与控制的影响 | 第46-47页 |
| ·电波角逐:电子舆论战的样式 | 第47-52页 |
| ·按信息源是否公开分类 | 第48-49页 |
| ·按技术的表现形式分类 | 第49-51页 |
| ·从舆论战控制途径分类 | 第51-52页 |
| ·电子舆论战的特点 | 第52-55页 |
| ·主体控制专业性 | 第53-54页 |
| ·宣传内容多元性 | 第54页 |
| ·舆论手段多维性 | 第54页 |
| ·受众范围广泛性 | 第54-55页 |
| ·作战效果颠覆性 | 第55页 |
| ·电子舆论战的地位 | 第55-58页 |
| ·与武力战并列的“第二战场” | 第55-56页 |
| ·舆论战上升为军事战略层次 | 第56-58页 |
| 第五章 网络技术与网络舆论战 | 第58-68页 |
| ·网络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动因分析 | 第58-59页 |
| ·二战军事的需求 | 第58页 |
| ·“实验室冷战”的推动 | 第58-59页 |
| ·理论上的保证 | 第59页 |
| ·大科学背景下的产物 | 第59页 |
| ·网络的战时舆论功能 | 第59-62页 |
| ·对战时信息传播与接收的影响 | 第60-61页 |
| ·对战时舆论接受与控制的影响 | 第61-62页 |
| ·赛博鏖战:网络舆论战的样式 | 第62-64页 |
| ·网络战场追踪 | 第62页 |
| ·电子邮件攻心 | 第62-63页 |
| ·网络黑客攻击 | 第63页 |
| ·网络病毒破坏 | 第63页 |
| ·声图合成技术 | 第63-64页 |
| ·网络舆论战的特点 | 第64-65页 |
| ·主体控制复杂性 | 第64页 |
| ·宣传内容立体性 | 第64页 |
| ·舆论手段整合性 | 第64-65页 |
| ·舆论受众分众性 | 第65页 |
| ·作战效果精确性 | 第65页 |
| ·网络舆论战的地位 | 第65-68页 |
| ·未来舆论战的主要战场 | 第65-66页 |
| ·上升为国家安全战略层次 | 第66-68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8-76页 |
| ·舆论战技术历史变迁的总体特征 | 第68-70页 |
| ·共生性 | 第68页 |
| ·差异性 | 第68-69页 |
| ·传承性 | 第69页 |
| ·整合性 | 第69-70页 |
| ·舆论战发展的总体趋势 | 第70-71页 |
| ·复杂化 | 第70页 |
| ·多元化 | 第70-71页 |
| ·综合化 | 第71页 |
| ·技术手段与舆论战的螺旋互动 | 第71-76页 |
| ·技术进步——舆论战的内在驱动力 | 第71-73页 |
| ·战争需求——技术进步的外在牵引力 | 第73-75页 |
| ·走出决定论的窠臼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