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2页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表情识别技术概述 | 第13-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2 历史与发展 | 第15-16页 |
1.2 表情识别技术的应用现状 | 第16-19页 |
1.2.1 应用领域 | 第16-18页 |
1.2.2 面临的挑战 | 第18-19页 |
1.3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19-21页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特点 | 第19-20页 |
1.3.2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0-21页 |
第2章 动态人脸表情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 第21-32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心理学研究成果 | 第21-25页 |
2.2.1 理解人脸表情 | 第22-23页 |
2.2.2 FACS系统 | 第23-24页 |
2.2.3 表情与情感 | 第24-25页 |
2.3 计算机领域的研究 | 第25-29页 |
2.3.1 人脸表情自动识别系统框架 | 第25-26页 |
2.3.2 表情区域定位方法比较 | 第26-28页 |
2.3.3 表情特征提取方法分类 | 第28页 |
2.3.4 表情识别方法分类 | 第28-29页 |
2.4 动态人脸表情识别技术难点分析 | 第29-31页 |
2.5 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表情识别平台设计及系统实例构建 | 第32-48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平台设计 | 第32-35页 |
3.2.1 表情识别系统的分类 | 第32-34页 |
3.2.2 平台设计策略 | 第34-35页 |
3.2.3 基于平台的系统实例 | 第35页 |
3.3 基本人脸表情库的建立 | 第35-39页 |
3.3.1 建立标准 | 第35-37页 |
3.3.2 表情序列的后期处理及样例 | 第37-39页 |
3.4 表情识别系统实例采用的关键技术 | 第39-43页 |
3.4.1 基于Adaboost方法的面部区域定位技术 | 第39-41页 |
3.4.2 光流技术应用于表情特征提取 | 第41-42页 |
3.4.3 MHMM应用于表情分类 | 第42-43页 |
3.5 表情识别系统实例构建 | 第43-47页 |
3.5.1 系统流程图 | 第43-44页 |
3.5.2 数据结构 | 第44-45页 |
3.5.3 分类特征选取 | 第45页 |
3.5.4 实验与分析 | 第45-47页 |
3.6 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人脸表情图像归一化误差处理技术 | 第48-58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基于视频序列的图像归一化技术 | 第48-50页 |
4.2.1 归一化问题描述 | 第48-49页 |
4.2.2 归一化问题处理方法 | 第49-50页 |
4.3 人脸表情图像归一化误差分析 | 第50-52页 |
4.4 归一化误差解决方案 | 第52-55页 |
4.4.1 加权优化匹配算法 | 第52-53页 |
4.4.2 算法实现 | 第53-55页 |
4.5 实验与分析 | 第55-56页 |
4.6 小结 | 第56-58页 |
第5章 表情本征空间建立技术及改进 | 第58-65页 |
5.1 引言 | 第58-59页 |
5.2 表情本征空间的建立 | 第59-61页 |
5.2.1 主成分分析技术 | 第59-60页 |
5.2.2 基于贡献率的本征向量选择算法 | 第60-61页 |
5.3 改进后的本征向量选择算法 | 第61-62页 |
5.3.1 算法描述 | 第61页 |
5.3.2 算法实现 | 第61-62页 |
5.4 实验比较 | 第62-64页 |
5.5 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和参加的项目 | 第73-74页 |
附录B FACS系统基本形变单元及肌肉图示 | 第74-77页 |
B.1 基本形变单元描述 | 第74-77页 |
B.2 人脸面部肌肉图示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