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仪器介绍以及模式简介 | 第14-28页 |
·观测仪器及观测地点 | 第14-15页 |
·仪器数据质量控制 | 第15-17页 |
·HYSPLIT_4后向轨迹模式介绍 | 第17-18页 |
·模式方程 | 第18页 |
·WRF-Chem模式系统介绍 | 第18-28页 |
·模式介绍及模式运行流程 | 第18-20页 |
·WRF模式的动力框架及参数化方案 | 第20-23页 |
·化学方案以及排放源 | 第23-28页 |
第三章 南京北郊地区污染物浓度特征以及长/近距离输送的影响 | 第28-43页 |
·观测资料和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观测仪器和观测地点 | 第29页 |
·轨迹模式及聚类分析 | 第29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9-30页 |
·数据分析及讨论 | 第30-34页 |
·初步分析 | 第30-31页 |
·气体浓度变化特点分析 | 第31-34页 |
·气流输送对气体浓度的影响 | 第34-42页 |
·臭氧 | 第34-38页 |
·二氧化氮 | 第38-39页 |
·二氧化硫 | 第39-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WRF/Chem模式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臭氧浓度模拟结果分析 | 第43-69页 |
·模式结果检验 | 第44-48页 |
·臭氧的浓度时空分布特征 | 第48-57页 |
·不同季节臭氧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48-52页 |
·臭氧分布的日变化规律 | 第52-57页 |
·臭氧高浓度事件个例分析 | 第57-67页 |
·臭氧形成消散过程分析 | 第58-64页 |
·长三角及周边地区排放源对彼此臭氧的影响 | 第64-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作者介绍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