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0页 |
1.1 课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4-20页 |
1.5.1 常规的疲劳寿命计算方法 | 第14页 |
1.5.2 局部应力-应变法 | 第14-16页 |
1.5.3 金属断口分析 | 第16-17页 |
1.5.4 滚动接触疲劳机理 | 第17-18页 |
1.5.5 现有累积损伤的理论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基于局部应力-应变法的滚圈疲劳寿命分析 | 第20-42页 |
2.1 滚圈的结构及其工作状态、工作环境 | 第20-23页 |
2.1.1 滚圈的结构 | 第20-21页 |
2.1.2 滚圈的工作状态与工作环境 | 第21-23页 |
2.2 滚圈受力状态的有限元分析 | 第23-26页 |
2.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3-24页 |
2.2.2 滚圈的热应力分析 | 第24-26页 |
2.3 滚圈的疲劳危险位置及相应的载荷谱分析 | 第26-30页 |
2.3.1 疲劳危险点位置分析 | 第26-27页 |
2.3.2 疲劳危险位置的导致疲劳的主要应力方向分析 | 第27-28页 |
2.3.3 疲劳危险点位置载荷谱数据处理 | 第28-30页 |
2.4 应力-应变法对孔边沿危险点疲劳强度的计算 | 第30-36页 |
2.4.1 孔边沿危险点载荷谱 | 第30-31页 |
2.4.2 疲劳参数 | 第31-32页 |
2.4.3 雨流法计数 | 第32-33页 |
2.4.4 损伤计算 | 第33-36页 |
2.5 滚圈表面疲劳强度计算 | 第36-39页 |
2.5.1 滚圈表面沿圆周切向得拉压应力载荷谱分析 | 第37页 |
2.5.2 雨流法计数 | 第37-38页 |
2.5.3 损伤计算 | 第38-39页 |
2.6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2.6.1 误差分析 | 第39-40页 |
2.6.2 计算过程分析 | 第40-41页 |
本章小节 | 第41-42页 |
第三章 滚圈-托轮滚动接触疲劳(RCF)机理分析 | 第42-56页 |
3.1 滚圈-托轮接触潜层(sub-suface)疲劳危险应力分析 | 第42-44页 |
3.1.1 利用固体力学的方法解析接触潜层应力状态 | 第42-44页 |
3.2 滚圈-托轮的滚动滑移对接触区应力状态的影响 | 第44-46页 |
3.2.1 基于接触力学的接触粘连滑移分析 | 第44-46页 |
3.2.2 滚圈-托轮粘连滑移对接触区应力场的影响 | 第46页 |
3.3 托轮疲劳断口分析 | 第46-51页 |
3.3.1 断口宏观形貌分析 | 第47-48页 |
3.3.2 断口微观形貌分析 | 第48-51页 |
3.4 滚圈-托轮在一个应力循环过程中的伤演分析 | 第51-55页 |
3.4.1 滚圈-托轮伤演分析的基础与假设 | 第51页 |
3.4.2 疲劳危险应力在一个应力循环中的变化过程 | 第51-52页 |
3.4.3 对疲劳伤演过程的分析 | 第52-54页 |
3.4.4 裂纹源的形核过程分析 | 第54-55页 |
本章小节 | 第55-56页 |
第四章 滚动接触构件疲劳寿命计算方法分析 | 第56-68页 |
4.1 RCF寿命预测模型建立的意义与理论基础 | 第56-58页 |
4.1.1 建立 RCF损伤累积计算公式的意义 | 第56-57页 |
4.1.2 RCF疲劳寿命计算公式建立的理论基础 | 第57-58页 |
4.2 损伤函数的定义以及参数设置 | 第58-62页 |
4.2.1 RCF模型滞回能表达式的推导 | 第58-60页 |
4.2.2 滚圈-托轮RCF损伤函数分析 | 第60-62页 |
4.3 滚圈-托轮 RCF失效准则的制定 | 第62页 |
4.4 滚圈-托轮 RCF工程应用模型修正 | 第62-63页 |
4.5 滚圈-托轮滚动摩擦对公式的修正 | 第63-65页 |
4.5.1 平均应力对疲劳寿命的修正 | 第63-64页 |
4.5.2 剪切平均应力对疲劳寿命的修正 | 第64-65页 |
4.5 RCF寿命计算公式的应用实例 | 第65-67页 |
4.5.1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6-67页 |
本章小节 | 第67-68页 |
第五章 实验 | 第68-79页 |
5.1 滚圈疲劳断裂金属断口分析实验 | 第68-71页 |
5.1.1 断口的区分与碎片的选择 | 第69页 |
5.1.2 试样的切取与处理 | 第69-70页 |
5.1.3 扫描电镜实验 | 第70页 |
5.1.4 实验结论 | 第70-71页 |
5.2 试件疲劳实验 | 第71-78页 |
5.2.1 实验设备 | 第71-73页 |
5.2.2 试样的制备 | 第73页 |
5.2.3 实验过程 | 第73-74页 |
5.2.4 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 | 第74-77页 |
5.2.5 实验结论分析 | 第77-78页 |
本章小节 | 第78-79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79-82页 |
6.1 主要成果 | 第79-80页 |
6.2 结论 | 第80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