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1-19页 |
|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 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进展 | 第11-18页 |
| ·植物修复技术 | 第12-14页 |
| ·植物组合修复技术的应用 | 第14-18页 |
| ·植物组合修复技术的定义 | 第14页 |
| ·植物组合修复技术的类型 | 第14-17页 |
| ·植物组合修复技术展望 | 第17-18页 |
| 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 | 第18-19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页 |
| ·研究的预期目标 | 第18-19页 |
| 第一章 重金属单一污染对龙须草生长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第19-30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9-21页 |
| ·土壤样品 | 第19-20页 |
| ·盆栽试验 | 第20页 |
| ·样品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 ·数据处理 | 第2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8页 |
| ·重金属单一污染对龙须草生长的影响 | 第21-23页 |
| ·重金属单一污染对龙须草分蘖数的影响 | 第21页 |
| ·重金属单一污染对龙须草株高的影响 | 第21页 |
| ·重金属单一污染对龙须草地上部干重的影响 | 第21-23页 |
| ·重金属单一污染对龙须草地下部干重的影响 | 第23页 |
| ·重金属单一污染对龙须草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第23-27页 |
| ·重金属单一污染对龙须草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3-24页 |
| ·重金属单一污染对龙须草SOD活性的影响 | 第24-25页 |
| ·重金属单一污染对龙须草CAT活性的影响 | 第25-26页 |
| ·重金属单一污染对龙须草POD活性的影响 | 第26-27页 |
| ·Cd、Pb、Cu、Zn、As在龙须草体内的含量与分布 | 第27-28页 |
| 3 小结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Cd、Pb、Cu、Zn、As复合污染对龙须草生长的影响 | 第30-35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0-31页 |
| ·土壤样品 | 第30页 |
| ·盆栽试验 | 第30-31页 |
| ·样品分析方法 | 第31页 |
| ·数据处理 | 第3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4页 |
| ·复合污染对龙须草分蘖数的影响 | 第31页 |
| ·复合污染对龙须草株高的影响 | 第31-32页 |
| ·复合污染对龙须草地上部干重的影响 | 第32页 |
| ·复合污染对龙须草地下部干重的影响 | 第32-33页 |
| ·Cd、Pb、Cu、Zn、As在龙须草体内的含量与分布 | 第33-34页 |
| 3 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改良剂对铅锌尾矿污染土壤中龙须草生长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第35-49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5-36页 |
| ·土壤样品 | 第35-36页 |
| ·盆栽试验 | 第36页 |
| ·样品分析与数据处理 | 第3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6页 |
| ·对照利处理土壤对龙须草生长的影响 | 第36-39页 |
| ·对照和处理土壤对龙须草分蘖数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对照和处理土壤对龙须草株高的影响 | 第37-38页 |
| ·对照和处理土壤对龙须草地上部干重的影响 | 第38页 |
| ·对照和处理土壤对龙须草地下部干重的影响 | 第38-39页 |
| ·对照和处理土壤对龙须草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第39-43页 |
| ·对照和处理土壤对龙须草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 ·对照和处理土壤对龙须草SOD活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 ·对照和处理土壤对龙须草CAT活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对照和处理士壤对龙须草POD活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 ·Cd、Pb、Cu、Zn、As在龙须草体内的含量与分布 | 第43-46页 |
| 3 小结 | 第46-49页 |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9-53页 |
| 1 龙须草对重金属的抗性与吸收 | 第49-50页 |
| 2 重金属污染对龙须生长的影响 | 第50页 |
| 3 重金属污染对龙须草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 4 改良剂调控措施的应用前途 | 第51页 |
| 5 龙须草—改良剂组合修复技术的应用前途 | 第51-52页 |
| 6 本研究的特色与主要创新点 | 第52页 |
| 7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