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6页 |
·概述 | 第8-10页 |
·大直径灌注桩的特点 | 第10-11页 |
·桩基测试的新进展 | 第11-12页 |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12-1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试验研究 | 第13-14页 |
·沉降量的灰色预测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灌注桩轴向受力的理论分析 | 第16-25页 |
·桩、土体系竖向荷载的传递机理 | 第16-20页 |
·竖向荷载传递的一般规律 | 第16-18页 |
·嵌岩灌注桩的荷载传递特性 | 第18-19页 |
·影响单桩荷载传递的因素 | 第19-20页 |
·湖南地区灌注桩的典型破坏模式 | 第20-22页 |
·灌注桩侧摩阻力的发挥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灌注桩侧摩阻力的发挥规律 | 第22页 |
·灌注桩侧摩阻力的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灌注桩端阻力的发挥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大直径桩试验研究的途径 | 第25-35页 |
·我国大直径灌注桩试桩现状 | 第25-26页 |
·大直径灌注桩试桩 | 第26-29页 |
·现场资料的收集 | 第26-27页 |
·试验方案总体设计 | 第27页 |
·试桩及锚桩设计 | 第27-28页 |
·量测装置设计 | 第28页 |
·试桩及锚桩施工 | 第28页 |
·钢筋应力计等量测仪器的埋设及检验 | 第28-29页 |
·压桩试验及轴力测试 | 第29页 |
·大直径灌注桩试桩方法 | 第29-30页 |
·加载及停止加载标准 | 第29-30页 |
·卸载方法 | 第30页 |
·极限承载力确定标准 | 第30-33页 |
·试桩工程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原则 | 第30-31页 |
·承载力的确定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大直径灌注桩试验研究及其在工程地质上的应用 | 第35-66页 |
·大直径灌注桩现场测试概况 | 第35-38页 |
·本项目试桩的准备及关键技术 | 第35-37页 |
·湖南地区区域地质概况 | 第37-38页 |
·株洲工程大直径灌注桩试验 | 第38-46页 |
·工程简介 | 第38-39页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39-40页 |
·地形地貌特征与岩性描述 | 第39页 |
·地质构造概况 | 第39-40页 |
·地震效应 | 第40页 |
·单桩竖向静载试验标准和试验前的准备 | 第40-41页 |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及数据处理 | 第41-46页 |
·静载试验 Q-S曲线 | 第41-42页 |
·桩身轴力 | 第42-43页 |
·桩侧阻力及桩端阻力 | 第43-44页 |
·桩身摩阻应力 | 第44-45页 |
·桩端应力 | 第45-46页 |
·送电线路大跨越竖向抗拔静载试验 | 第46-47页 |
·试验装置 | 第46页 |
·试验加载方式和终止加载条件 | 第46页 |
·试桩情况及成果分析 | 第46-47页 |
·鲤鱼江工程大直径灌注桩试验 | 第47-55页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47-48页 |
·钢筋计和压力盒法测试的理论 | 第48页 |
·现场测试结果及成果分析 | 第48-55页 |
·来阳工程大直径灌注桩试验 | 第55-63页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55-56页 |
·滑动测微计方法理论 | 第56-58页 |
·滑动测微计的特点 | 第56-57页 |
·计算公式 | 第57页 |
·数据分析整理 | 第57-58页 |
·现场测试结果及成果分析 | 第58-63页 |
·试桩产生的经济效益 | 第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6页 |
第五章 桩基沉降量的灰色预测—以株洲工程为例 | 第66-77页 |
·概述 | 第66-68页 |
·灰色系统理论概述 | 第66-67页 |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单桩沉降量预测概述 | 第67-68页 |
·时间等步长预测桩基沉降量 | 第68-72页 |
·等步长 GM(1,1)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68-69页 |
·等步长 GM(1,1)模型精度检验 | 第69-71页 |
·残差检验 | 第69-71页 |
·关联度检验 | 第71页 |
·残差 GM(1,1)模型 | 第71页 |
·工程实例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页 |
·时间非等步长计算桩基沉降 | 第72-75页 |
·非等步长 GM(1,1)模型的建立 | 第72-74页 |
·非等步长 GM(1,1)模型的检验 | 第74页 |
·工程实例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80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