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性视角下的都市报评论--《江南晚报》评论版个案研究(2010.8-2011.7)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一、 新闻评论研究 | 第8-10页 |
二、 都市报评论的公共性研究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研究问题 | 第11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公共性理念及判断维度 | 第14-24页 |
第一节 公共性 | 第14-16页 |
一、 概念阐述 | 第14-15页 |
二、 判断维度 | 第15-16页 |
第二节 都市报 | 第16页 |
第三节 都市报的公共性 | 第16-21页 |
一、 大众媒介公共性的获得 | 第16-18页 |
二. 都市报公共性的产生和表现形式 | 第18-21页 |
第四节 评论的公共性 | 第21-24页 |
第三章 《江南晚报》评论生产的公共性研究 | 第24-30页 |
第一节 《江南晚报》及其评论版的发展 | 第24-26页 |
一、 《江南晚报》的发展历程与报刊特色 | 第24-25页 |
二、 《江南晚报》评论版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制作理念与组织架构 | 第26-27页 |
一、 栏目定位 | 第26页 |
二、 组织架构 | 第26-27页 |
三、 稿件来源 | 第27页 |
第三节 生产过程及公共性分析 | 第27-30页 |
一、 生产过程介绍 | 第27-28页 |
二、 生产过程的公共性分析 | 第28-30页 |
第四章 评论版面的公共性分析 | 第30-44页 |
第一节 取样范围 | 第30页 |
第二节 公共性视角下的分析结果 | 第30-44页 |
一、 版面容量和规模——有限的公共空间 | 第30-33页 |
二、 评论作者——“公民表达”陷入“写手化境地” | 第33-35页 |
三、 议题选择——异地监督,一事一评 | 第35-38页 |
四、 评论的形式——报社的声音在哪里? | 第38-39页 |
五、 评论的内容——篇幅短,难以有深度 | 第39-41页 |
六、 话语立场——以批判为主 | 第41-44页 |
第五章 重大新闻事件与《江南晚报》评论 | 第44-51页 |
第一节 样本选择说明 | 第44页 |
第二节 样本选择标准 | 第44-45页 |
第三节 数据收集及分析 | 第45-51页 |
一、 样本定量分析 | 第45-46页 |
二、 样本定性分析 | 第46页 |
三、 重大新闻事件中评论版的公共性表现 | 第46-5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1-55页 |
第一节 公共性解读 | 第51-53页 |
第二节 都市报评论公共性的局限性 | 第53-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