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道教论文--道教史论文

内在化:中古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阐释

中文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前言第13-18页
第一章 导论第18-33页
 一 “中古道教丹术转型”的历史内涵与发生时期之界定第19-23页
 二 一个背景性的主题:“唐宋变革”与中国文化的“内转”第23-27页
 三 内在化与文化攫能性:解释理论的预设第27-33页
第二章 早期道教炼丹术的形成及其文化精神第33-90页
 第一节 炼丹术的文化生成逻辑及其精神本质第33-41页
 第二节 汉代技术信仰思潮与炼丹术的兴起第41-55页
  一 炼丹术在汉代的兴起第41-43页
  二 汉代炼丹术兴起的知识、思想和信仰渊源第43-51页
  三 汉代的技术信仰与自然主义哲学思潮第51-55页
 第三节 道教炼丹术:作为一种外向攫能精神之文化载体第55-90页
  一 原始炼丹术之朴素工艺精神表现第56-57页
  二 炼丹术之汇融于早期道教及其实践理性品格塑造第57-63页
  三 葛洪与《抱朴子内篇》:对道教炼丹术外向攫能精神的总结第63-68页
  四 陶弘景:基于炼丹实践经验的道教科技思想升华及成果第68-90页
第三章 中古道教丹术转型的历史进程第90-120页
 第一节 六朝至隋:丹术内涵之演变及其教内地位的下降第90-98页
  一 “世中岂复有白日升天人”:对炼丹术之怀疑意识的兴起第90-93页
  二 从《抱朴子内篇》到《真语》:“丹”义之衍变第93-95页
  三 “内、外丹”概念之出现及意义第95-98页
 第二节 唐代道教外丹术的走势及命运归宿第98-110页
  一 《周易参同契》与唐代外丹术的“义理化”第98-101页
  二 从“高尚”到“卑俗”:繁荣背后的世俗流变第101-105页
  三 外丹术的凋落与归宿—或另一种意义上的“转型”?第105-110页
 第三节 “内丹道”的逐步确立与成熟第110-120页
  一 “钟、吕”内丹道的确立第110-116页
  二 张伯端的《悟真篇》及“南宗”的开创第116-120页
第四章 中古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成因(上)—中古“心性论”思潮及其文化精神第120-142页
 第一节 丹术转型成因的探讨:从“中毒说”到“文化根源说”第120-129页
  一 “中毒说”辨义第120-126页
  二 文化精神的逻辑—本文的角度第126-129页
 第二节 八世纪“心性论”思潮的兴起及其文化驱动力第129-133页
 第三节 道德化与内在化—中古“心性论”思潮的结局及文化精神第133-142页
第五章 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成因(中)—内丹学的理论奠基及道术融合第142-173页
 第一节 重玄学与道性论:道教内丹学的理论奠基第142-154页
  一 “情灭而性在,形段而神存”:生命本质观的变化第142-145页
  二 “遣之又遗、玄之又玄”:内在化的认识论机制第145-150页
  三 “坐忘契道”:修仙方法论的重塑第150-154页
 第二节 心性论思潮与丹道探索的融汇第154-163页
  一 吴药的“神仙可学论”第154-159页
  二 《养生咏玄集》:契重玄之理以合丹道第159-163页
 第三节 《易》、《老》互诠以解丹:唐宋内丹家的完成性探索第163-173页
  一 “铅汞合神功,全在五行中”—初步比附阶段第164-165页
  二 “道之分有数,道之变有象”—全面转向阶段第165-168页
  三 “悟真意则象捐”—解构象数阶段第168-173页
第六章 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成因(下)—无家可归:“外丹术”之文化异质性的形成第173-204页
 第一节 “命分殊途,显然异轨”:中古道教的分化发展第173-177页
 第二节 唐宋朝廷的崇道抑术及其影响第177-191页
  一 唐代:道举重玄第178-183页
  二 宋代:肃正道流第183-186页
  三 “道家之学,翕然一变”第186-191页
 第三节 对外丹术的普遍“规训”—工艺价值批判的维度第191-198页
  一 儒家的批判第191-194页
  二 佛教的攻讦第194-196页
  三 道教内部的抨击第196-198页
 第四节 “有为之真法”:“外丹”信仰实践者的最后反驳第198-204页
第七章 “内丹外法”:内丹道之文化攫能方式的建构第204-212页
 第一节 “大道无言,内丹非术”第204-206页
 第二节 “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第206-208页
 第三节 “以性摄命”,“道德为基”第208-212页
结语第212-214页
参考文献第214-221页
后记第221-22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第222-223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223页

论文共2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分化特性的研究
下一篇:大蒜素协同细胞周期特异性化疗药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