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 ·引言 | 第15-2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3页 |
|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研究目标 | 第23-2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页 |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中原牡丹传统品种的 DUS 特性研究 | 第25-3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 ·性状测定 | 第25-26页 |
| ·数据分析 | 第2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2页 |
| ·牡丹传统品种的一致性分析 | 第26-30页 |
| ·性状稳定性分析 | 第30-31页 |
| ·特异性分析 | 第31-32页 |
| ·小结 | 第32-34页 |
| ·牡丹传统品种一致性和稳定性 | 第32-33页 |
| ·品种特异性 | 第33页 |
| ·性状筛选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中原牡丹传统品种核型分析 | 第34-4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 ·材料 | 第34页 |
| ·试验方法 | 第34-35页 |
| ·数据分析 | 第35-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 ·核型分析 | 第36-40页 |
| ·进化距离分析 | 第40页 |
| ·小结 | 第40-43页 |
| 第四章 中原牡丹传统品种及近缘现代品种的遗传关系的 SRAP 分析 | 第43-5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9页 |
| ·材料 | 第43-44页 |
| ·叶片基因组总 DNA 提取与检测 | 第44页 |
| ·SRAP-PCR 扩增程序 | 第44-45页 |
| ·SRAP-PCR 扩增体系优化 | 第45-47页 |
| ·引物筛选 | 第47-48页 |
| ·SRAP-PCR 扩增产物电泳结果数据分析 | 第48-4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5页 |
| ·SRAP-PCR 扩增程序 | 第49-50页 |
| ·SRAP-PCR 扩增体系优化 | 第50-51页 |
| ·SRAP-PCR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 第51-53页 |
| ·中原牡丹传统品种及近缘现代品种 SRAP 标记的遗传关系 | 第53-55页 |
| ·小结 | 第55-58页 |
| ·SRAP-PCR 扩增程序筛选 | 第55-56页 |
| ·SRAP-PCR 反应体系优化及引物筛选 | 第56页 |
| ·中原牡丹传统品种及近缘现代品种 SRAP 标记的遗传关系分析 | 第56-58页 |
| 第五章 中原牡丹传统品种与近缘现代品种的遗传关系的 ISSR 分析 | 第58-6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 ·材料 | 第58页 |
| ·ISSR-PCR 反应体系筛选 | 第58-59页 |
| ·引物筛选 | 第59页 |
| ·ISSR-PCR 扩增产物电泳结果数据分析 | 第5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4页 |
| ·ISSR-PCR 扩增体系优化及引物筛选 | 第59-61页 |
| ·中原牡丹传统品种及近缘现代品种 ISSR 标记的遗传关系 | 第61-63页 |
| ·ISSR 标记与 SRAP 标记分析在中原牡丹品种遗传多样性中的比较 | 第63-64页 |
| ·小结 | 第64-66页 |
| ·ISSR-PCR 反应体系优化及引物筛选 | 第64页 |
| ·中原牡丹传统品种及近缘现代品种 ISSR 标记的遗传关系分析 | 第64页 |
| ·ISSR 分析与 SRAP 分析的比较 | 第64-66页 |
| 第六章 中原牡丹传统品种核心种质的构建 | 第66-7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6页 |
| ·材料 | 第66页 |
| ·数据来源 | 第66页 |
| ·数据分析 | 第6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6-68页 |
| ·中原牡丹传统品种 ISSR 检测结果与 SRAP 和表型检测结果的比较 | 第66-68页 |
| ·中原牡丹传统品种的形态特征数据库 | 第68页 |
| ·小结 | 第68-70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3页 |
| ·结论 | 第70-71页 |
| ·创新之处 | 第71-72页 |
| ·展望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83页 |
| 附录 | 第83-98页 |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98-99页 |
| 致谢 | 第99-100页 |
| 摘要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