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旅游中心城市体系构建研究
1.引言 | 第1-16页 |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12页 |
·研究课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对旅游中心城市建设的意义 | 第12页 |
·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 第12-13页 |
·对旅游学科建设的意义 | 第13页 |
·旅游中心城市体系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关于旅游中心城市的研究 | 第13页 |
·相关学科的研究 | 第13-14页 |
·课题研究的技术分析 | 第14-16页 |
·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4-15页 |
·研究所采用的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的指导思想 | 第16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页 |
2.旅游中心城市体系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16-17页 |
·系统论 | 第17-18页 |
·旅游网络理论 | 第18页 |
·区域旅游协作理论 | 第18-19页 |
·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区域经济理论 | 第20页 |
·城市体系理论 | 第20-21页 |
3.有关旅游中心城市体系的基本概念 | 第21-25页 |
·城市 | 第21页 |
·中心城市 | 第21-22页 |
·旅游城市 | 第22-23页 |
·旅游中心城市 | 第23页 |
·旅游中心城市与一般中心城市的区别与联系 | 第23页 |
·旅游中心城市与旅游城市的区别与联系 | 第23页 |
·旅游中心城市体系的概念 | 第23-24页 |
·旅游中心城市体系的特征 | 第24-25页 |
·整体统一性 | 第24页 |
·结构系统性 | 第24页 |
·层次有序性 | 第24页 |
·职能组合性 | 第24页 |
·动态变化性 | 第24-25页 |
4.旅游中心城市的构建因素 | 第25-28页 |
·旅游中心城市与旅游地的空间关系 | 第25页 |
·旅游地位于城市内部或附近郊区 | 第25页 |
·旅游地位于城市周边地区 | 第25页 |
·旅游地位于区域内交通不便、位置偏远的地区 | 第25页 |
·构建旅游中心城市的必备条件 | 第25-26页 |
·城市所在区域内旅游资源丰富 | 第25-26页 |
·城市区位优越,对外交通便利 | 第26页 |
·城市与旅游地之间旅游通道通畅 | 第26页 |
·旅游中心城市之间功能互补 | 第26页 |
·旅游中心城市的功能集合 | 第26-28页 |
·客源集散功能 | 第26页 |
·宣传促销功能一 | 第26-27页 |
·旅游供给功能 | 第27页 |
·旅游服务功能 | 第27页 |
·人才培训功能 | 第27页 |
·信息交流功能 | 第27-28页 |
·统一管理功能 | 第28页 |
5.旅游中心城市评价方案 | 第28-39页 |
·旅游中心城市评价方案设计原则 | 第28-29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28页 |
·科学性原则 | 第28页 |
·可行性原则 | 第28-29页 |
·系统性原则 | 第29页 |
·通用性原则 | 第29页 |
·前瞻性原则 | 第29页 |
·旅游中心城市评价方案的确立 | 第29-39页 |
·评价方法的采用 | 第29-30页 |
·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30-39页 |
·旅游中心城市评价程序设计 | 第39页 |
·第一步——初选旅游中心城市评价对象 | 第39页 |
·第二步——应用旅游中心城市评价体系 | 第39页 |
·第三步——划分旅游中心城市评价得分的等级区间 | 第39页 |
6.陕西省旅游中心城市体系构建背景 | 第39-48页 |
·陕西省旅游中心城市体系建设现状 | 第39-43页 |
·政府对旅游中心城市体系建设不重视 | 第40页 |
·“单点独撑”现象十分严重 | 第40-41页 |
·旅游中心城市体系培育不力 | 第41-42页 |
·首选旅游目的地的数量太少 | 第42页 |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 | 第42页 |
·加工生产旅游产品的能力差 | 第42-43页 |
·空间结构的构建不合理 | 第43页 |
·陕西省旅游中心城市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 第43-45页 |
·由旅游资源大省转变为旅游产业大省的需要 | 第43页 |
·旅游网络合理构建的需要 | 第43-44页 |
·旅游资源全面开发的需要 | 第44页 |
·满足游客多种需求的需要 | 第44页 |
·城市建设深入发展的需要 | 第44-45页 |
·城市经济实力增强的需要 | 第45页 |
·陕西省旅游中心城市体系构建的可行性 | 第45-48页 |
·旅游资源赋存丰富 | 第45-46页 |
·交通网络发展迅速形成多个出入口 | 第46-47页 |
·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持续完善 | 第47-48页 |
·政府重视旅游业的发展 | 第48页 |
·西部大开发带来机遇 | 第48页 |
7.陕西省旅游中心城市体系的建立 | 第48-80页 |
·陕西省未来旅游发展大区的划分 | 第48-52页 |
·陕西省未来旅游发展大区划分基础 | 第48-50页 |
·陕西省未来旅游发展大区的确定 | 第50-52页 |
·陕西省旅游中心城市评价对象的初选 | 第52-61页 |
·陕北北部旅游区 | 第52-53页 |
·陕北南部旅游区 | 第53-54页 |
·关中中部旅游区 | 第54-55页 |
·关中西部旅游区 | 第55-56页 |
·关中东部旅游区 | 第56页 |
·关中东北旅游区 | 第56-58页 |
·陕南西部旅游区 | 第58-59页 |
·陕南中部旅游区 | 第59-60页 |
·陕南东部旅游区 | 第60-61页 |
·陕西省旅游中心城市评价 | 第61-74页 |
·陕西省旅游中心城市评价程序 | 第61页 |
·陕西省旅游中心城市评价内容 | 第61-74页 |
·陕西省旅游中心城市体系框架 | 第74-80页 |
·一级旅游中心城市 | 第76页 |
·二级旅游中心城市 | 第76-77页 |
·三级旅游中心城市 | 第77-78页 |
·四级旅游中心城市 | 第78-80页 |
8.陕西省旅游中心城市体系发展建议 | 第80-86页 |
·树立崭新的旅游发展观念 | 第80-81页 |
·树立新的区位观 | 第80-81页 |
·树立新的旅游产品观 | 第81页 |
·树立新的目标市场观 | 第81页 |
·完善城市的旅游服务功能 | 第81-83页 |
·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 第81-82页 |
·发展城市与景区景点间专线交通 | 第82页 |
·培育旅游组织功能 | 第82-83页 |
·营造良好的城市旅游环境 | 第83-84页 |
·塑造个性城市旅游形象 | 第83页 |
·美化城市自然环境 | 第83-84页 |
·增强城市好客性 | 第84页 |
·重视旅游专业人才培训 | 第84-85页 |
·增加旅游培训机构 | 第84页 |
·旅游人才培训实现终身化 | 第84-85页 |
·旅游人才培训标准与国际接轨 | 第85页 |
·加强旅游行政管理能力 | 第85-86页 |
·建立独立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 | 第85页 |
·明晰旅游行政管理职责 | 第85-86页 |
9.总结 | 第86-89页 |
·研究的理论创新 | 第86页 |
·对陕西省旅游中心城市体系的基本认识 | 第86-87页 |
·研究过程中得到的启示 | 第87页 |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