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0-18页 |
| ·选题依据 | 第10-12页 |
|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2-15页 |
|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2-14页 |
| ·岩浆混合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完成的工作量 | 第15-18页 |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6-18页 |
| 第2章 巴彦诺尔公-狼山地区区域地质背景 | 第18-23页 |
| ·大地构造背景 | 第18-19页 |
| ·地层 | 第19-20页 |
| ·岩浆岩 | 第20页 |
| ·构造 | 第20-21页 |
| ·区域矿产 | 第21-23页 |
| 第3章 牙马图岩体地质及岩相学特征 | 第23-31页 |
| ·岩体地质 | 第23-25页 |
| ·岩相学特征 | 第25-31页 |
| ·寄主岩石岩相学特征 | 第25-27页 |
| ·暗色包体岩相学特征 | 第27-31页 |
| 第4章 锆石 U-Pb 年代学 | 第31-37页 |
| ·锆石样品的选取制备及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 ·分选工艺流程和样品靶制备 | 第31页 |
| ·锆石 LA-ICPMS U-Pb 测年和锆石 Lu-Hf 同位素原位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 ·锆石的 CL 图像特征 | 第32-33页 |
| ·LA-ICPMS 锆石 U-Pb 测年结果 | 第33-37页 |
| 第5章 寄主岩石及暗色包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37-43页 |
| ·测试方法 | 第37页 |
| ·主量元素特征 | 第37-41页 |
| ·微量元素特征 | 第41-43页 |
| 第6章 岩浆混合作用证据 | 第43-52页 |
| ·岩相学证据 | 第43-45页 |
| ·岩浆暗色包体的淬冷边及反向脉 | 第43页 |
| ·不平衡的结构和矿物组合 | 第43-45页 |
| ·岩浆混合的地球化学证据 | 第45-47页 |
| ·主量元素证据 | 第45-46页 |
| ·微量元素证据 | 第46-47页 |
| ·年代学证据 | 第47-48页 |
| ·锆石 Lu-Hf 同位素证据 | 第48-49页 |
| ·全岩样品的 Sr、Nd 同位素特征 | 第49-52页 |
| 第7章 岩石成因及地质意义探讨 | 第52-58页 |
| ·构造-岩浆事件及其演化 | 第52-54页 |
| ·岩浆混合作用的动力学机制 | 第54-55页 |
| ·岩浆混合类型和岩浆起源 | 第55-56页 |
| ·岩浆混合方式、程度和制约因素 | 第56页 |
| ·岩浆混合作用对成矿的贡献 | 第56-58页 |
| 第8章 结论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78页 |
| 图版 | 第78-80页 |
|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