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1页 |
·果树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果树遗传转化方法 | 第14-15页 |
·农杆菌介导法(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 第14页 |
·基因枪转化法(Microprojectile bombardment) | 第14-15页 |
·其它转化方法 | 第15页 |
·影响果树遗传转化的主要因素 | 第15-16页 |
·农杆菌的侵染能力 | 第15-16页 |
·转化受体材料 | 第16页 |
·农杆菌vir基因的活化 | 第16页 |
·植物基因工程在果树品种改良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培育抗病虫害新品种 | 第16-17页 |
·改良果实性状 | 第17页 |
·培育矮化品种 | 第17页 |
·其它性状的改良 | 第17页 |
·展望 | 第17-18页 |
·梨再生体系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叶片培养 | 第18-21页 |
·基因型 | 第18-19页 |
·培养基类型 | 第19页 |
·植物激素种类及配比 | 第19页 |
·外植体和处理方式 | 第19-20页 |
·暗培养 | 第20页 |
·碳源 | 第20页 |
·其它 | 第20-21页 |
·花药培养 | 第21页 |
·原生质体培养 | 第21-22页 |
·小结 | 第22页 |
·梨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梨遗传转化进展情况 | 第23-25页 |
·转化方法和受体材料 | 第23页 |
·农杆菌菌株 | 第23页 |
·转化的外源基因 | 第23-25页 |
·转化的品种和砧木 | 第25页 |
·其它方面 | 第25页 |
·问题和展望 | 第25-26页 |
·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及其应用研究 | 第26-30页 |
·几丁质酶的特性和作用原理 | 第26-27页 |
·β-1,3-葡聚糖酶的特性和作用原理 | 第27-28页 |
·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在抗真菌病害中的应用 | 第28-30页 |
·本试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梨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研究 | 第31-5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1-33页 |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培养基 | 第31页 |
·无菌材料的建立 | 第31页 |
·试管苗继代 | 第31页 |
·叶片再生 | 第31-32页 |
·叶片离体培养 | 第31页 |
·叶片再生不定芽增殖 | 第31-32页 |
·叶片再生苗生根 | 第32页 |
·叶柄再生 | 第32-33页 |
·不带腋芽的节间茎段再生 | 第33页 |
·培养条件 | 第33页 |
·有关指标的调查方法 | 第33页 |
·叶片、叶柄和节间茎段再生效率 | 第33页 |
·增殖倍数、生根率和平均生根数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51页 |
·叶片再生 | 第34-46页 |
·叶片外植体的大量获取研究 | 第34页 |
·叶片不定芽再生的动态过程 | 第34-35页 |
·叶片再生培养基初步筛选 | 第35-36页 |
·不同暗培养时间对叶片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 第36页 |
·叶片接种方式对叶片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 第36-37页 |
·叶片外植体类型对梨叶片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 第37页 |
·不同激素配比对八月红和水晶梨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37-38页 |
·不同激素配比对砀山酥和红茄梨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38-39页 |
·品种基因型对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不同质量浓度AgNO_3对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40页 |
·不同质量浓度蔗糖对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40-41页 |
·培养基的pH值对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41页 |
·不定芽增殖 | 第41-43页 |
·叶片再生苗生根 | 第43-46页 |
·叶柄再生 | 第46-48页 |
·叶柄不定芽再生的过程 | 第47页 |
·激素对梨叶柄再生的影响 | 第47页 |
·不同质量浓度AgNO_3对梨叶柄再生的影响 | 第47-48页 |
·不定芽的增殖和生根 | 第48页 |
·不带腋芽的节间茎段再生 | 第48-51页 |
·茎段不定芽再生的过程 | 第48-49页 |
·不同激素配比对茎段再生的影响 | 第49-50页 |
·不定芽增殖和生根 | 第50-51页 |
第三章 农杆菌介导的梨遗传转化研究 | 第51-6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1-56页 |
·植物材料 | 第51页 |
·实验菌株 | 第51页 |
·培养基和试剂 | 第51页 |
·选择性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 第51-52页 |
·Km敏感性试验 | 第51页 |
·Nm敏感性试验 | 第51-52页 |
·抗菌素浓度的选择 | 第52页 |
·农杆菌介导基因转化 | 第52-53页 |
·菌种保存 | 第52页 |
·农杆菌培养 | 第52页 |
·侵染 | 第52页 |
·转化芽的筛选与植株再生 | 第52-53页 |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第53-56页 |
·转化植株对Km的抗性分析 | 第53页 |
·植物总DNA的提取 | 第53页 |
·质粒DNA的提取 | 第53-54页 |
·PCR检测 | 第54页 |
·Southern杂交检测(Dot blotting) | 第54-5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6-67页 |
·Km对梨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56-58页 |
·Nm对梨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58页 |
·Nm对梨茎尖生长和增殖的影响 | 第58-59页 |
·Cef对梨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59-60页 |
·农杆菌浓度对梨转化的影响 | 第60页 |
·农杆菌感染时间对梨转化的影响 | 第60页 |
·共培养对梨转化的影响 | 第60-62页 |
·共培养时间对梨转化的影响 | 第61页 |
·共培养的培养基类型对梨转化的影响 | 第61-62页 |
·添加AS对梨转化的影响 | 第62页 |
·选择方式对梨转化的影响 | 第62页 |
·以梨节间茎段为受体材料的遗传转化 | 第62-63页 |
·转化芽的获得和筛选 | 第63页 |
·转化植株的生根检测 | 第63-64页 |
·转化植株的PCR检测 | 第64页 |
·转化植株的Southern杂交检测 | 第64-67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67-73页 |
·影响梨离体叶片再生的内部因子 | 第67-68页 |
·影响梨离体叶片再生的外部因子 | 第68-69页 |
·梨叶片再生苗生根 | 第69-70页 |
·梨叶柄和节间茎段再生 | 第70-71页 |
·离体再生体系对转化的影响 | 第71页 |
·外植体的脱菌培养 | 第71页 |
·转化体的选择培养 | 第71-72页 |
·关于提高梨离体再生和遗传转化效率 | 第72-7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3-75页 |
·梨离体再生 | 第73页 |
·梨遗传转化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个人简介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