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2页 |
| ·小麦雄性不育及杂优利用研究的现状 | 第12-20页 |
|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 | 第12-14页 |
| ·核型雄性不育小麦的研究 | 第14-15页 |
| ·化学杀雄杂交小麦的研究 | 第15-16页 |
|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研究 | 第16-20页 |
| ·小麦核质互作型光温敏雄性不育 | 第16-18页 |
| ·核型光温敏雄性不育性 | 第18-20页 |
| ·1B/1R和非1B/1R类型 K型小麦雄性不育研究 | 第20-23页 |
| ·1B/1R类型 K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 | 第20页 |
| ·1B/1R类型 K型小麦不育系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 ·非 1B/ 1R类型 K型小麦雄性不育研究 | 第21-23页 |
| ·小麦雄性育性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 ·小麦核雄性不育基因的定位 | 第23-24页 |
|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基因的定位 | 第24-26页 |
| ·分子标记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中的应用 | 第26-30页 |
| ·分子标记的类型与特点 | 第26-27页 |
| ·小麦雄性不育性机理研究 | 第27-29页 |
| ·小麦雄性育性基因的定位与分子辅助选择 | 第29页 |
| ·小麦杂种优势群的研究 | 第29-30页 |
|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30-32页 |
| 第二章 非 1B/1R类型与 1B/1R类型 K型不育系的初步比较 | 第32-3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 ·材料 | 第33页 |
| ·根尖染色体制片 | 第33页 |
| ·单倍体发生频率 | 第33页 |
| ·易恢复性的调查 | 第33-34页 |
| ·剪穗试验 | 第3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 ·非 1B/1R类型 K型不育系的染色体鉴定 | 第34-35页 |
| ·单倍体频率调查 | 第35页 |
| ·非 1B/1R类型 K型不育系 KTm3314A易恢复性的测定 | 第35-36页 |
| ·剪穗试验 | 第36-37页 |
| ·讨论 | 第37-39页 |
| ·1B/1R类型和非 1B/1R类型小麦的随体染色体 | 第37页 |
| ·K型不育系的单倍体频率与育性恢复 | 第37-38页 |
| ·非1B/1R类型 K型不育系的光温敏特性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来自莫迦小麦的T型恢复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 第39-4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2页 |
| ·材料 | 第39-40页 |
| ·来自莫迦小麦的T恢复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 第40-41页 |
| ·试验设计的遗传学原理 | 第40-41页 |
| ·试验研究实施方案 | 第41页 |
| ·来自莫迦小麦和斯卑尔脱小麦的T型恢复基因的等位性测验 | 第41-4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4页 |
| ·来自莫迦小麦的T恢复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 第42-44页 |
| ·来自斯卑尔脱小麦和莫迦小麦的T型恢复基因的等位性测验 | 第44页 |
| ·讨论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来自莫迦小麦的 T型主效恢复基因和 K型主效不育基因的连锁关系 | 第46-5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9页 |
| ·材料 | 第46页 |
| ·试验设计方案I | 第46-48页 |
| ·试验研究实施方案 | 第46-47页 |
| ·试验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47-48页 |
| ·试验设计方案II | 第48-49页 |
| ·试验研究实施方案 | 第48页 |
| ·试验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48-4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 ·试验设计方案 I的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 ·Tm3314的T型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 | 第49-50页 |
| ·T504A的 K型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 | 第50-51页 |
| ·Tm3314的T型主效恢复基因和 K型主效不育基因连锁关系的确定 | 第51页 |
| ·试验设计方案II的结果与分析 | 第51-52页 |
| ·讨论 | 第52-56页 |
| ·莫迦小麦和斯卑尔脱小麦的T型主效恢复基因与 K型主效不育基因 | 第52-53页 |
| ·转育具有莫迦小麦 K型不育基因的非1B/1R类型 K型不育系 | 第53-56页 |
| ·仅含一对 K型主效恢复基因的恢复系的转育方法 | 第54页 |
| ·含两对 K型恢复基因的恢复系的转育方法 | 第54-56页 |
| 第五章 来自莫迦小麦的雄性育性基因的分子标记 | 第56-6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6-59页 |
| ·材料 | 第56页 |
| ·基因组总 DNA的提取 | 第56-57页 |
| ·SSR标记检测 | 第57-58页 |
| ·定位群体构建与连锁分析 | 第58-5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4页 |
| ·亲本间及近等基因池间SSR标记多态性分析 | 第59-61页 |
| ·遗传连锁分析 | 第61-64页 |
| ·讨论 | 第64-66页 |
| ·有关小麦 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 Rf_3的分子标记 | 第64-65页 |
| ·关于 K型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基因的分子标记 | 第65-66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作者简介 | 第75页 |